證嚴法師 著 法髓手札.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編者序 靜思園地心靈活水 《晨鐘起薰法香》 靜思園地「心靈活水 晨鐘起薰法香」專欄,起源 於黃逸樵老師的畫作,以水墨式的筆工,描 繪田野山間、 人間生活的樣貌,有點傳統,卻是現代社會 較難再見的人 土風情;證嚴上人表示,可將它們集結出書。 聆賞幾幅,有感於若由黃老師自行寫 文,以圖文相配 的方式搭建出他提筆時的心靈風光,會有專 屬他一人的風 —— —─
格與特色。然而,黃老師忙碌之餘難再提撥 時間為文,是 時「晨鐘起薰法香」是全球慈濟人持續精 進以恆的,況且 大愛電視臺《靜思晨語》節目亦重播著《靜 思妙蓮華》 內文來源於焉有之。 搭配畫作用的文,字數其實是不宜多 的,加諸它將於 「靜思園地」網頁上先呈現,以一般讀者於 網頁閱讀的接 受度,初時設定三百字為限。然而,上人於每 日晨語的開 示,篇幅少則四千字,多則可能上達六千字,那麼「精選」 及「精簡」則成為條件,於是以證嚴上人手 札為主,字數 依當天的內容,縮編在六百至八百,隨後因 開示時間日漸 加長,有些篇幅則為九百至一千字左右。 此一專欄從〈信解品〉開始,以德清師 父所修潤之晨
語內容文字做刪修,搭配黃逸樵老師手繪 圖,後期加入人 文志業中心廣播部錄音,公傳處數媒組予 以剪輯後,使其 具有圖文、聲音及字幕效果;專欄設立之 初,承上人親自 指導方向,參與人員有職工、有志工,皆是利 用每日緊湊 的工作之餘的時間完成。 此專欄自二〇二一年四月十日開 始,依〈信解品〉、 〈授記品〉、〈藥草喻品〉,至現今的〈化 城喻品〉,除 了初一、十五無晨語外,日日不間斷,期望藉 由此一別開 生面的呈現方式,使讀者更易於領略證嚴 上人《靜思妙蓮 華》開示之精髓。 靜思園地.薰法香專欄網址連結: https://www.jsnews.org.tw/teachings/itemlist/category/366.html
6 編者序 靜思園地心靈活水 ………3 九二八集 二乘領解 得佛授記 ……12 九二 集 廣宣諸佛 無量大法 ……16 九三○集 修持萬行 福慧具足 ……20 九三一集 內積勝因 外託勝緣 ……24 九三二集 隨其心淨 則國土淨 ……28 目 錄
7 九三三集 光德國土 周遍清淨 ……32 九三四集 深妙心淨 無有魔障 ……36 九三五集 因行精勤 不惹魔事 ……40 九三六集 淨修梵 當得作佛 ……44 九三七集 三業清淨 見者歡喜 ……48 九三八集 契苦諦 行六度 …………52 九三 集 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56 九四○集 光明世尊 佛土莊嚴 ……60 九四一集 一心誠慇 祈望受記 ……64 九四二集 無漏福慧 為最後身 ……68
8 九四三集 大心聲聞 紹隆佛種 ………72 九四四集 發菩薩願 待佛授記 ………76 九四五集 滅生死苦 得無上覺 ………80 九四六集 大雄大力 長劫精修 ………84 九四七集 長劫循道 志求佛果 ………88 九四八集 四大聲聞 得佛授記 ………92 九四 集 未得唱名 心懷憂懼 ………96 九五○集 契佛智慧 蒙佛授記 ……100 九五一集 常修梵行 得成為 ……104 九五二集 因解空寂 授證空生 ……108
9 九五三集 依報共修 圓滿福德 ……112 九五四集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116 九五五集 等覺後身 成應身佛 ……120 九五六集 不退菩薩 嚴淨國土 ……124 九五七集 三明六通 住八解脫 ……128 九五八集 弘揚正法 國界祥和 ……132 九五 集 敬行供養 悉令周遍 ……136 九六○集 因中別 奉覲諸佛 ……140 九六一集 虔誠供心 奉事供養 ……145 九六二集 奉覲諸佛 具菩薩道 ……149
10 九六三集 因中無過 果上無惡……153 九六四集 六度四修 渡到彼岸……157 九六五集 斷除無明 莊嚴其國……161 九六六集 授記目犍連尊者 ………165 九六七集 破惑證真 得大智慧……169 九六八集 度彼岸 登覺地…………173 九六 集 安忍不動 神智豁達……177 九七○集 修心無間 得佛授記……181 九七一集 正行精進 習眾德本……185 九七二集 自利利他 成就菩薩……189
11 九七三集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193 九七四集 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197
12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五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二八集 二乘領解 得佛授記 大迦葉等聞佛為鶖子授記, 於法喻心得開悟引窮子喻, 但領得聲緣二乘漸入圓教, 二乘領解一實法入大菩提。 「大迦葉等聞佛為鶖子授記」,大迦葉等在〈譬喻品〉,看 到佛陀為舍利弗授記時體悟了。「於法喻心得開悟」,所以迦旃 延、須菩提、摩訶目犍連等也一樣,在〈信解品〉中開悟了,而
1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引出窮子的譬喻。 「但領得聲緣二乘漸入圓教」,這當中,聲聞與緣覺二乘已 經完全了解,慢慢要入圓教。聽法聽到這裡,去除煩惱,以為就 能入涅槃了,以為不會再帶業來人間,即是滅度了。 但是,佛陀在《法華經》中一直宣導、教育是一相一味,是 一乘真實法。佛陀拋開三乘,要向大家強調,是一乘, 不是三乘, 因為「一乘」,人人都平等 人人也都能成佛。人人都有份 只 是根機不同,習氣還未去除。 獨善其身,「我見」還存在。一直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 對的,但 別人都說我不對,我受了很多委屈。不是法不圓融, 是習氣還未改。真正有缺點要補充的,還要再磨好像很困難;還 是要漸漸進入圓教之中。 「二乘領解一實法入大菩提」。這些二乘人漸漸領解,體會
14 靜思法髓妙蓮華 一實法入大菩提道,這是佛陀最大的期待。〈藥草喻品〉已經告 一段落,佛陀的心意就是希望二乘已經修行了,應該領解,能體 會一實法,開始要發大心,入大菩提法來。 現在開始要進入〈授記品第六〉。「謂授記者因修行斷煩惱 無明惑」,因為這些二乘弟子在修行的過程中,慢慢斷煩惱、無 明惑,有的弟子已經與佛心相契合了。佛陀要來為這些人印證: 「對,你現在所了解的,與我的心懷已經契合了,我的心是你的 心,你的想法與我的心已經契法了,我說的法已經成為是你的想 法。對,就是要這樣! 因此而有〈授記品〉。 〈藥草喻品〉,最末一段文說:「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 等所行,是菩提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這是佛陀將要結束 〈藥草喻品〉時,再次叮嚀:「諸聲聞眾」 包括緣覺,「皆非 滅度」,不是到達這樣而已,「汝等所行」,你們大家的修行,
1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應該要到菩薩道才是真實道,要「漸漸修 學」,人人都能成佛。這是佛陀對大眾的 說法。 這段經文是一種勉勵,也是證明,只 要大家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行菩 薩道中,漸漸去修學 人人將來都能成佛。
16 ○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六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二九集 廣宣諸佛 無量大法 以智慧等法, 破彼貪瞋癡慢疑等諸無明不善之法, 滅生死苦,得無上覺, 天人凡聖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以智慧等法能夠破除貪、瞋、癡等諸無明;有了智慧,心才 會定,有了定,才能專心,懂得忍、懂得精進,我們就懂得戒, 懂得布施 叫做「六度」。「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
1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進、禪定、智慧,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 智慧,也需要前面五項會合起來,我們純真的智慧,才能發 生效用。智慧要能發生效用,就要懂得破除貪、瞋、癡、慢、 疑。 在日常生活中,障礙我們的道心的,就是這五項。修行者簡單過 日子,貪念可能比較少,但是瞋、癡、慢、疑,就要用心檢討。 這五件事,孰輕孰重?人人都不覺知。總以為:是你不對, 我發脾氣是應該的,都是別人的錯,引起我的瞋心。這種瞋心一 起,癡念就隨後而生。因為癡就是無明,癡念未除 才有瞋,才 會發脾氣。 相對於癡,就是智慧;你的智慧還未產生,癡念就未除;有 癡,才會有瞋。因為癡念後面接著就是慢,這種傲慢的心。人與 人間常常對立,都是因為有我慢心,覺得我的條件比別人好, 所做的事情比你還重要 我所了解的比你們還多,這種傲慢就隨
18 靜思法髓妙蓮華 著癡念起來了。 即便建議他可以這樣做;但對觀念稍微偏差、能力稍微不足 的人,他就起了懷疑,以為他人故意刁難他。不相信自己能力不 如他人,不相信自己所做的還有不足。對自己是偏信,對別人有 疑念,這就是我們的煩惱,而障礙自己;偏偏這些障礙、煩惱都 無法去除 就會有不善法。 提婆達多,是個很長的故事。總而言之,我們修行要用智慧 破除無明,就要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才能「破彼貪瞋癡 慢疑等諸無明」。因為貪、瞋、癡是不善法,若沒有戒、定、 慧, 就無法破除這種 明。 「滅生死苦,得無上覺,人天凡聖咸皆尊重」。修行,最重 要的就是要「滅生死苦」 期待得無上覺 論天、人、凡、 聖, 都要修十善、五戒。佛陀已經完全息滅生死 貪、瞋、癡等等
19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無明,修行終於得大覺了,為六凡四聖所 尊重,故名世尊。我們修行的目標,正是 向著世尊的風範來學習。
20 ○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七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 集 修持萬行 福慧具足 修持萬行圓成福慧具足, 應受天上人間恭敬供養, 饒益化度有情故號應供。 「應供」是佛陀十號之一,佛陀堪受人間、天人所供養,這 是佛修來的德行。德行是要身體力行,從內心虔誠敬重法,句句 法、字字經文一定要入心。能了解意義,就要 修外行,心行合 一,才是有德、有行;行中有德,才堪受應供。
21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修持萬行圓成」,釋迦牟尼佛要為迦葉尊者授記,要在無 法計算幾生幾世的時間不斷修行,來世當能見到三百萬億佛。修 佛法入心,其實是要提升我們的慈悲平等觀。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都具 足佛的智慧,與佛同等的 真如本 性,我們要用在待人接物。因為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也都有與佛 平等的智慧,同樣也能修行能成佛。「在佛不增 在凡不減」, 若能將人人視為未來佛般的 恭敬尊重,每個人也都是我們 的道 場。 「修持萬行圓成」,六度萬行,我們要持六度行。眾生有無 量苦,我們布施也要有無量數的方法。眾生有無量苦,我們就有 無量的智慧與福,入人群中修萬行。萬行圓成,則福慧具足。 要修福,為眾生付出,解除眾生困難, 我們必定要運用智慧, 去體會眾生苦 源頭,去探究人生苦難的源頭 哪裡,這也是我
22 靜思法髓妙蓮華 們修行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要「修持 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我們學佛,就 追 隨佛的芳蹤,跟著佛陀修六度萬行,福慧 雙具。 佛陀已經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 恭敬供養」,堪受眾生恭敬供養。不只是 物資的供養,最重要 ,是眾生的恭敬供 養。不是物資,是從內心那一分恭敬,那 一分尊重來供養。 因為佛是「饒益化度有情」,長時間 來人間為眾生付出,為一大事因緣,要饒 益眾生,教育所有 的有情。因為眾生 沉 迷,受盡煩惱無明苦,佛陀用種種法為我
2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們開導,讓人人心開意解;這是佛陀無央數劫來,為眾生付出。 所以,他十號具足,應受眾生尊重供養。 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心,要用在這一分饒益化度有情,才能得 受三界所尊重 故稱為「世尊」,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24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八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一集 內積勝因 外託勝緣 奉覲世尊外託勝緣, 具足諸佛無量福德, 廣宣等法內積勝因, 成就諸佛甚深智慧。 佛陀要為迦葉尊者授記,迦葉尊者得要奉侍供養三百萬億諸 佛,時間很長;不過,修行本來就要不斷累 。因為我們凡夫也 是無央數劫來,累積重重疊疊的煩惱,現在要修行,回歸人人那
2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念清淨無染的真如本性,必定要一層層剝除長久累積來的無明煩 惱。 「奉覲世尊外託勝緣」,除了要內修因,因,也就是我們的 真如本性;要使真如現前,就要「外託勝緣」。於外,我們要依 賴外在的勝緣,「託」就是託付的意思。我們 外託勝緣 三百 萬億世尊教育的勝緣。 其實,佛陀的含意是要我們視人人都是佛,對人人要尊重, 把人人都當作未來佛,與他們結好緣,在他們身上得智慧。眾生 的煩惱無量,我們面對無量的煩惱,就要有無量 菩提來對待, 才能與人結好緣。對煩惱很 重的人,我們要用方法減輕 他的煩 惱。 我們去教育他,他能幫助我們成長智慧;若能如此,從眾生 的習氣中,我們就能得到很 多的福緣和智慧。奉覲三百 萬億諸
26 靜思法髓妙蓮華 佛,不就是如此嗎?所以,「奉覲世尊」,在我們眼前的無不都 是佛,把握時間,託大家的緣,讓我們趕快得福、得慧。「具足 諸佛無量福德」,若能將大家當作是佛,我們要造 修德的因 緣就很快。 「廣宣等法內積勝因」,我們要不斷不斷宣導佛陀慈悲平等 的教法。廣宣慈悲等觀 慈悲平等的法,就是「內積勝因」,才 能「外託勝緣」。我們要以慈悲喜捨、平等的心態 面對大眾人 群去造無量福,如此才是「內積勝因」。 我們要不斷累積在人群中付出而無所求。雖然我們無所求, 卻是因緣成熟,一粒粒的種 子都入我們的藏識,叫做「內 積勝 因」。 「成就諸佛甚深智慧」,我們要與佛同等的智慧,深而高, 回歸到盡虛空、遍法界的法性,叫做「甚深智慧」。因為這麼多
2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眾生,視同諸佛的尊重,在眾生中造無量 福,才能在眾生中得到無量甚深的智慧。 在這個時代,災難偏多,見苦知福, 了解人間國土危脆,體會無常,要好好修 行於道。若是心中有佛 「具足諸佛無量 福德」,正是我們好修行的時候。所以我 們要「廣宣等法內積勝因,成就諸佛甚深 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從「菩薩所緣, 緣苦眾生 中得。
28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九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二集 隨其心淨 則國土淨 國土天時人間,正依行與法, 國土淨者平等,淨心之所感, 瓦礫荊棘雜心感, 便利不淨染心感, 坑坎堆阜諂曲心感。 經文說,佛陀讚歎迦葉尊者將來會成佛,但要去親近、 奉侍、 恭敬、尊重三百萬億諸佛。其 實,我們若看人人都是佛,對 人
29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人都很恭敬、尊重,希望人人接受我們的誠意,能夠心平氣和受 法;如此,國土才能平正,這個國土才會多一些好人、智人。 這得視我們「依正行與法」,既然生來這個地方,既來之, 則安之。我們依止在這塊土地,就要疼惜、保護這塊土地 人人 要和睦相處,這樣受法,叫做「依正行與法」。 「國土淨者平等」,國土要能真正平和 就要慈悲平等觀, 自然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淨心之所感」,我們的心要很清淨, 沒有貪、瞋、癡、驕慢、懷疑,這樣的心就能慈悲平等。國土 淨,人心清淨,慈悲平等,才能感得社會祥和、平安。 「瓦礫荊棘雜心感」,瓦礫荊棘,就是我們的雜心所感染; 雜心,就是心不專。修行心不定,欠缺思惟修 一天到晚煩惱 常常心都像垃圾,常常說話 帶刺;這種雜心,就是我們 的煩惱 心。
30 靜思法髓妙蓮華 「便利不淨染心感」,染心感得便利 不淨。我們的心若起無明,一直要去傷害 人。看別人在受苦,社會在混亂,他好像 很痛快,這樣的心態,就是瓦礫荊棘,這 是雜心。這種雜染心會感得便利不淨 染 來很多不好的習氣,染來很多種不誠意的 心,這種坑坎堆阜,就如一大堆 垃圾。 我們若有這種瓦礫荊棘雜心,將來所 受的依報,下輩子帶 去的業就是這樣感 染、諂曲的環境。所以,我們現在要很用 心,將心整理得很 平,以莊嚴我們的 心 地。 所以說,「國土天時人間」,在我們
31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的依正二報。我們現在依在這個國土,在這個地方生活,就要好 好接受佛法,身體力行。要國土平安清淨,我們的心就要清淨, 不要有「瓦礫荊棘的雜心」,更不能有污染、諂曲的心;否則, 我們來生帶去的業,就是這樣的環境。 因為佛陀向迦葉尊者授 記,未來迦葉尊者成佛,還 要奉侍 三百萬億這麼多的佛,這樣長時間的付出,恭敬、供養;不如我 們現在對人人都視如佛般的付出。若如此,心淨土淨, 來生來世, 帶法入人群中,淨化人心。
32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一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三集 光德國土 周遍清淨 淨法界身本無增減, 隨大悲願力而示現, 正像之法隨眾生機, 感而盛世法性佛身。 「淨法界身」,就是真諦,清淨無染的法。 法身是無體無形, 佛陀已經離我們兩千多年了,佛法還留在人間,我們若用虔誠的 心接受,與佛同世並無差別。
3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真理看不到,但是有很豐富的道理在人間。有的人用心將佛 陀所說法身體力行,他慢慢體會得到;有的人將天地本具有的法 惡用了,就會破壞大地。人人本具佛性,卻受到常識、外面的熏 習,無明不斷遮蓋,造成人世間重重複複的濁氣,這就是我們的 人生。 其實,道理不增不減,增減的是我們不懂道理,從小一直熏 習過來,變成人與人間爭奪、愛欲,結怨成仇來對立,這就是凡 夫;不知真理本來是清淨的法界、不增不減 佛陀已將他 煩惱 完全去除了、道理全都透徹了。所以心靜下來之後,剎那間體會 天地宇宙間,這種無形、無體、無色、無相的道理 就是這麼清 淨地存在。這種體悟,要來與大家分享。 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受用, 淨法界身,於我們凡夫也 都不 減;於佛也沒有增加,就是一個虛空法界的真理。
34 靜思法髓妙蓮華 佛陀是隨著大願力,無始劫以來,都是同這一念心願,這個 心願不減;從他發心以來,一直到成佛、滅度後還是同樣不減。 這是佛的願力示現,從成佛的身相來教導我們。 可見大悲願力,人人本具,即便出生在無佛世、沒有佛法的 時代,菩薩還是一樣會出現在人間。雖然他沒有法的依據,不知 如何入人群,卻鍛鍊這念心,清淨無染著。 「正像之法隨眾生機」,正法、像法隨我們的根機,我們如 此虔誠,如佛在世的恭敬,正像之法,都在我們心裡。 只要有心, 能將佛法永遠接受在我們 心中,這與佛法盛世,不都一 樣嗎? 「感而盛世」,大家若虔誠,眾生有感,正法就在人間,所以 「法 性佛身」,人人都本具。 其實,佛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身,真如道理 人人也都具有佛性。佛性是遍虛空法界, 種道理永遠存在,只
3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要有心,虛空法界的真理無不都在我們心 中;雖然在凡夫境,法並未減少,只是 們自己迷而不覺罷了。人人若能用心 宇 宙萬物無不歸於我們心的道理。
36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二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四集 深妙心淨 無有魔障 諸佛無雜染故國界嚴飾, 唯修清淨妙行其土平正, 淨名隨心淨行則佛土淨, 深妙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佛陀說:「我弟子大迦葉將來成佛,號曰光明」,這是佛陀 為迦葉尊者授記,未來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長時間遇到這麼 多的佛,在佛座下修行。
3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他的修行就是無雜染,放下一切,過著很樸實、 清貧的生活。 內心完全無染污,對外界一 切浮華虛榮,一點都沒有起 心動念 過,這是他思惟修,保持這一念定心。這一分定力,絕對不會受 外面境界影響。這種思惟修,就是禪 堅固的力量。 迦葉成佛之後的名號,叫做光明如來。國土,名光德國土, 國界嚴飾,有很多的寶物來嚴飾 未來光明如來的國界是這麼的 清淨。 光明如來的國土,就是七寶莊嚴,寶樹行列,琉璃為地 這 是他的依正二報。他的正報就在這個地方,能在這裡享受。尤其 那個時代,人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人心都充滿了智慧,講究道 德倫理,都與智 同世。 時代不同了,現在的人心,就如一片荊棘、瓦礫 坑坎堆阜 完全不乾淨。人人的心就如堅而硬的刺 人人的心態都是無明煩
38 靜思法髓妙蓮華 惱,這是現在人間社會的寫照。這樣的時 代,這樣的生活就是我們的依報。 但是迦葉未來成 佛的國度是國界 嚴 飾,為修清淨妙行,「其土平正」,他的 國土都很平正,而且非常乾淨,無不是七 寶完成,琉璃為地,實在是非常莊嚴的淨 土。 「淨名隨心淨行」,過去 尊者有 修正行的因,所以,未來成佛的國土,很 多智者共聚一處 人人都是修清淨行,心 態光明磊落。這尊佛出世在這麼莊嚴、清 淨的國土。 「深妙心淨則一切功德 」。因為很
39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多甚深微妙法都在累世累劫中修來,累生世一直都在思惟修,就 是定慧之中。將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一直深入,叫做深妙; 深妙 思惟修,清淨的心態,那個智慧叫做「深妙心淨」,不會 受外面一切煩惱無明所污染了,做一切好事,一切功德淨。 修行要用我們的身體力行去帶動人,法在身上,心是付出無 所求,即是典範。不只付出無所求,還尊重人、感恩人 只是這 樣的付出、尊重、這樣的感恩 就能感化人。 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40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三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五集 因行精勤 不惹魔事 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 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 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 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事。 迦葉將來成佛,佛名光明,國土名光德,治下都是智人、發 大心的菩薩。人民善良,縱然國土中還有不想聞佛法者,卻也能 護佛法。這是一個很和平,彼此互相尊重,很清淨的國界。人民
41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的心清淨,國土也莊嚴清淨,國土眷屬眾多,魔護佛法,真的是 不容易! 這是在因地修行,心很清淨,沒有煩惱來染著我們的心,生 活很簡樸,沒有種種的貪欲、雜念讓自己起心動念;在人群中不 受人、事、物來擾動我們 心,修行就要修到這樣的程度。 修的因就是種子,在我們的八識田中。八識田中這顆種子生 生世世不斷累積,到佛世時,遇到佛法,發心修行,最後得佛授 記。 迦葉尊者要 行成佛,必定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我們 發大心、立大願,要入 群結善緣、成長智慧 若將每個人都當 作是一尊佛,說不定生生世世所遇 的人,都能結一分好緣,就 能早日成佛。否則,奉覲三百萬億諸佛,要一尊佛出現人間很不 容易,不如現在就好好與人人廣結善緣,互相敬重,互相擁護。
42 靜思法髓妙蓮華 光明如來的光德國土,所有人民都是身心健康,所做的都是 好事,假使心理有一點點偏差,卻也能擁護佛法,行善做好事。 所以「其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即便是魔,他的心理也是健康 的;雖然沒有殷勤精進在佛道上,但他不謗佛,不擾亂佛法,同 樣是擁護佛法。 就如有些人拿香拜拜,雖然沒有信佛,但也知道要尊敬佛。 「大權示現行道通達佛道」,慢慢地,將來他也有機會聽到佛法, 未來同樣能通達佛道。大權示現,用方便法一步一步將他引導入 佛法中。 「是為外護眷屬無障礙行」。我們發心出家,專心修行,這 在佛教稱作內護,若是外面的社會人士,則是外護。 家菩薩同 樣能身體力行菩薩道,都叫做「外護眷屬」。「無障礙行」,對 佛法無障礙,又能擁護佛法,在人群中造福的人。
4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因行精勤故果不惹魔 事」,我們 生生世世都很殷勤精進修清 淨行,粒粒 種子都入八識田中。將來的果 報就不會 受魔來困擾,因為我們沒有造 惹到魔事 的因,就沒有障礙佛法的果。 所以,我們盡量不要再惹 出那種障 礙;這輩子若障礙人,與人 對立,心互 相不平衡,來生來世遇到,還 會算這筆 帳。因此,我們這輩子要好好 種善因, 不要種了惡因。這是佛來人間大權示現, 不論未來還要多久時間,還要 遇到多少 佛, 如在現在將人人都當 作佛,人人 也都是我們的修行道場。
44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一四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六集 淨修梵行 當得作佛 覺悟自性諦理, 自性身即法身, 諸如來真淨法, 湛然常寂具足, 無邊真實功德, 一切法平等性。
4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人人心中本具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的真諦理是遍虛空法界。 一切萬物有形有象,是「有為法」,由造作成就的一切物體,都 含藏著真諦的理性存在。 佛陀來人間教育我們,用清淨心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道理, 希望我們的心能夠透徹一切 有形無形,都是有它的自性道 理存 在,就如我們也要有人的自性道理。 所以說,「自性身即是法身」。我們的自性真如 也就是我 們的心;而我們的心,本來就具有明徹通達的真如本性,也都有 與佛同等的智慧。我們的眼 界若能看得很開,會明白很 多的事 情。希望修行要去除自我障礙,覺悟自性諦理,了解自性身即是 法身,法身就是真理,很普遍通達一切的景象、理性。 「諸如來真淨法」,就是「湛然常寂具足」。他的心是這麼 平靜,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一樣,小小 鏡子表面很光滑,卻能
46 靜思法髓妙蓮華 照映周圍的境界。只是有的人心鏡是無明污穢,心鏡被染得污黑 了。只要我們用淨水洗、用乾淨的布擦拭,自然這面 就乾淨 了,鏡子的本質能照耀外面的境界。 同理,湛然常寂的本性,也是人人都具足,人人都平等,只 是我們沒有用心。世間人心一片黑暗是很可怕的,我們的心若能 清淨,社會上都是智慧者,也都是一片清淨光明、莊嚴的境界, 這才是真正的佛土 也才是我們心地的境界。 「無邊真實功德,一切法平等性」,這是佛陀對眾生無邊真 實的功德。累劫以來,為眾生無不都是這樣用心,這 佛陀真實 的本懷。生生世世來人間,就是這樣一直累積功德,內修外行, 對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 這種平等回歸於真如本性,就是佛陀覺悟自性之諦理,也就 是「自性身即法身,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 不只是佛,
4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你、我都有這麼一面清淨的鏡子在心裡, 差別只在於我們有無用心擦拭?是否依教 奉行?堪忍 日常的生活,精進在佛的道 場中?我們要自問。所以,無邊無際,無 不都是我們要用功累積功德,這樣一切法 是平等。
48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五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七集 三業清淨 見者歡喜 為菩提而發心得智慧, 制伏煩惱而行得菩提, 觀察諸法而行得般若, 得無生法忍行得覺道。 凡夫就是糊塗、迷茫、煩惱、無明,糊糊塗塗,受很多無明 覆蓋,真如本性不得現前。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轉迷為悟,希望這 念清淨本性能夠浮現出來;要能浮現清淨無染的覺性,唯有好好
49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發心,去除無明。 修行覺悟是一念心;糊塗、無明、沉淪也是一念心,我們要 好好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向著我們發心的方向身體 力行,目標一定是到達智慧。 智慧能指引我們很準確地 往前前 進。要得智慧,必 要先制伏煩惱,煩惱若不制伏,智慧就無法 現前,這是一個相對的道理。 下功夫是一念心而已。倚仗法,用戒來制伏,防非止惡,不 斷調伏我們內心的煩惱;貪、瞋、癡、慢 疑的心就愈來愈淡 終至不再出現。所以,我們要專心、 用戒制伏煩惱,守戒得智慧; 外在煩惱 會再來,內在已清淨,自然就得菩提了。 「菩提」就是覺,智慧要從覺悟產生;我們要用功觀察,智 慧現前,菩提覺也就現前了,要好好地思惟修。思惟修,時時觀 察諸法而行。
50 靜思法髓妙蓮華 我們要先分得清楚世間充滿了無明、錯誤,才會懂得觀察諸 法,方向正確的智慧之道,菩提之路。 真理無體無形,遍虛空法界,所有萬物也都有它的理。一旦 生病了,醫師把脈了解病症,要用幾味藥來合,才能治這樣的症 狀。如果藥理錯誤,就無法調整我們生理的病痛 同樣的道理,若不去體會人間很多的無明、煩惱,又怎能了 解虛空法界,那個無體無形 的真理呢?我們既然發心身 體力行 了,更需要思惟修,也就是定力。 我們的心要定,才能了解現在社會人類到底在想什麼?說的 話合理嗎?有否按照道理而行?否則,世智辯聰,會顛覆是非, 只是名稱的賢達罷了。 雖然我們對人人都要付出愛,但是凡夫的心念,社會人群很 多是非波浪,為什麼會 這樣的是非波浪呢?人的見識有純真、
51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有深入道理嗎?是深信道理的慧命,或者 是淺薄的知識呢?我們要思惟修,要觀察 諸法而行,才能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清 淨的智慧,才能得無生法忍之行。
52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十六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八集 契苦諦 行六度 眾生皆有一真如性, 應須修持六度莊嚴, 契苦諦立弘誓悲願, 萬行決定能為莊嚴。 未來光明如來的光德國土,共聚的都是賢智之人,社會充滿 了賢智菩薩,有賢、有智慧,發大乘心的菩薩,整個社會都是擁 護佛法的人。國土的境界是多麼的和平,又是琉璃為地、七寶行
5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樹,很莊嚴的國土。 要有如同淨土的國家,不是不可能,「一切唯心造」。如果 大家都知道我們與佛同等, 皆有一真如本性,只是被煩 惱埋覆 了,還未顯現出來,所以無法透徹天體宇宙萬物的道理。 真如本性人人本具,要如何才能去除無明煩惱? 須修持六 度莊嚴」。國土要清淨 我們的心地就要清淨;要心地清淨,去 除無明,就要受持六度莊嚴。 獨善其身的聲聞、緣覺,將他內心的煩惱都清除, 心無煩惱, 就是缺六度;缺這一分走入人群付 ,將他所了解的方法,分享 給大家,讓人人同樣能去除煩惱、無明, 讓內在心宅能夠很清淨。 還要再帶他們行六度萬行,自 然就莊嚴起來了;這必定要 契苦 諦,就是很密切去體會,叫做契。 我們要契佛心,才能了解佛陀 慈悲,要契佛心,就要契佛
54 靜思法髓妙蓮華 理;佛陀所說的教法,要很密切地將這個法深入我們的心來,叫 做契法。了解苦之後,我們 思考為什麼會有這些苦? 來到人間的苦,有「生、老、病、死」的苦,「求不得苦」 、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加上地、水、 火、風四大不調,災難遍地。契苦諦立弘誓悲願,就是菩薩心; 六度行,就是佛的總願 每一尊佛要成佛,必定 要經過「四弘誓願」,行「 四無量 心」,就是慈悲喜捨。「六度」要應萬行,因為眾生的苦千千萬 萬種,眾生的煩惱重重疊疊 無量數,我們要發揮至高無 上的智 慧,身體行萬行。若能如此, 就能確定我們未來成佛的國土莊嚴, 而且都是智慧的賢人。 總之,修行,要從我們的內心開始,佛陀肯定人人皆具有與 佛同等的真如本性。但是,我們也要自我珍惜, 好好地依教奉行,
5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受持六度萬行以莊 嚴自身。要修六度萬 行,一定要契苦諦的道理,就要立「四弘 誓願」、「四無量心」, 這是諸佛的總願, 菩薩必行的道路。所以,萬行能決定國土 的莊嚴,是這尊佛的依報,有這麼多智慧 人共聚一處 環境如此莊嚴,這都是修行 的結果,有因就有果。
56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七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三九集 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法王之子即大心 , 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 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 「無漏後身」。「無漏」就是所有的法都入心了,全都沒有 漏失。法入心是因,身體力行就是果;我們累積法的因入心,還 要入眾生群中結好緣、成長慧命,累積來的就是果。「無漏後身
5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即聲聞果體」,佛陀所說的法聽久了,慢慢累積、了解,也開始 發大心了,「四弘誓願」、「四無量心」 在心中很成熟了 成 為法王之子。 法入心來,種子成就了,佛陀稱他們是法王之子。已經將法 用在入人群的資糧,所以佛稱他們是孩子。貧窮子已經回來接受 法,應用在人群,叫做法王之子,也就是繼承佛 的人。 「即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了,是為了入人群度化眾生來 聽佛法,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自了解脫,叫做大心聲聞。「亦得 授記」,這樣的聲聞也紛紛得受佛記,所以「亦得授記紹隆佛種 故」,就能將法不斷延續下去,一個個發心,一個個得佛授記, 能傳承佛法的人就愈來愈多 ,這叫做「紹隆佛種」。 希望大家願意接受法,人人發心入人群,好話要一直傳。要 不然,現在的人懵懂、無明 是非分不清,風吹草動就迷茫、漏
58 靜思法髓妙蓮華 失、墮落了,漏失原來清淨的本性,就可 惜了。 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若不趕快傳 佛法,眾生的真如本性就漏失掉了,無明 一直覆蓋,真如本性一直被陷落。所以 我們必定要紹隆佛種,佛法要不斷弘揚, 煩惱去除,讓種子能夠浮現上來。 「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人 若能 體會,人人的內心就清淨了,體會之後, 願意付出 布施,願意無漏持戒法,願意 精進,願意忍辱,願意修思惟修的禪定, 智慧現前 這都是在淨法中完成「四弘誓 願」、「四無量心」 這是成佛的總願,
59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極言」,就是全部,人人是要發大心。 大心一發,人人理解了,「眾多持淨法」,法雖然很多,總 歸回來,就是弘誓願、無量心。煩惱去除了,建立弘誓願,你用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才能接近 群,這就是「極言」,最 重要的佛法。
60 ○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十九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四 集 光明世尊 佛土莊嚴 先顯國淨眷屬皆智人, 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 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 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 將來,迦葉尊者能成佛,名號「光明」,就因為迦葉所修的 因,去除煩惱,心堅定,生活清淨無染著,無為無欲,思惟修在 戒、定、慧。是迦葉尊者自投入佛門,修行的過程一向就是如此
61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穩定,心態毫無煩惱。 對迦葉尊者那種堅定的心,佛陀予以尊重和肯定。所以,佛 陀向迦葉尊者「先顯國淨」,將來成佛的國土很清淨;不只國土 清淨莊嚴,而且他的眷屬皆是智人。 「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因為迦葉尊者要成佛,還要再經 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不只見佛,還要恭敬、供養、尊重。 所以,迦葉尊者能得到那個果 所得到的國土,所遇到 都是智 人,亦即「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 這就是過去的因,有這樣清淨的大慈悲心。在見奉覲三百萬 億佛的過程中,無不都是在人群中憐憫應化,應眾生根機,化度 眾生接受佛法 能感應到無量智慧。 「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過去修慈悲心,誠意奉侍諸佛無 漏,法一點都沒有漏失 故能感得這樣的智慧 這全是無為法。
62 靜思法髓妙蓮華 無為法,就是無漏,真理是無形無體,叫做無為法。 虛空法界的真理,他都納受了,行在無漏法,戒、定、慧, 六度萬行,一路這樣走過來。「因」就在「其心慈悲」,修行的 因,就是奉侍諸佛很虔誠。從內心憐憫眾生,從外行投入人群, 度無量的眾生。付出是無所求,故能感應到莊嚴的佛國與眷屬。 由此可見有因、有果。因,注重在我們內心,信根要深、信 解要明,我們若有很深的信根,能解悟佛法 是非清楚,煩惱無 明就能去除。去除一分煩惱無明,就得來一分真諦明理,這樣慢 慢一直修,內心完全清淨,自然了徹真諦明理 所行就不會有差 錯,所度的眾生就是無量數。 時間愈長久,心愈堅定,所度的眾生就愈多,見佛的機會也 愈多。常說,時間能成就一切, 但是時間也會消磨掉我們的性命。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人人要把握時間,既發心就要 堅
6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定。思惟修,就是禪定,在日常生活中思 惟修行,就是智慧現前了。
64 ○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二十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四一集 一心誠慇 祈望受記 心有祈望唯恐不得故不安, 同時修行信解述窮子一喻, 一心誠慇敬恭祈望獲授記。 心若有所祈望就會擔心、惶恐,有求的心就有得失煩惱;那 個有所求的得失心,也是煩惱之一。 在〈信解品〉,佛陀座下的四位大弟子 須菩提、摩訶迦 葉、迦旃延、目犍連,他們從大眾中出班,來到佛前,恭敬向佛
6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陀懺悔。同時也表白他們內心的懊惱與解悟,很複雜的心。 因為過去他們就是守在聲聞,獨善其身,潔身自愛。他們聽 法,都覺得佛陀所說的大乘法,是為了培養在人群中行菩薩道, 與我們出家修行者無關;他 們並未將法收入心裡,只顧獨 善其 身。一直到法華會上,佛陀讚歎,佛覺悟的境界人人具有。這當 中,舍利弗已經深深體會到佛意、本懷,在〈譬喻品〉中,佛陀 就為舍利弗授記,將來成佛,名號華光如來。 這深深啟動大家的心,他們不約而同,從人群中站起來,走 到佛陀面前,敘述這麼多年間,他們在 的座前聽法,過去只執 著在小乘一方,以致損失很多大乘妙法。有如貧窮子 離開富有 的家庭,到處流浪 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年紀老邁了,警覺到自 己空無一物 求乞過生活。 〈信解品〉也是用很長的一段時間解釋。這四位已經透徹了
66 靜思法髓妙蓮華 解了,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舍利弗已經受佛記了, 將來能成佛。 同樣的,我也能得佛授記。 在〈藥草喻品〉,佛陀開始說出一雨能普潤大地一切,法是 平等的,平等大法能滋潤大地一切萬物;我們若能接受法,人人 真如本性,慧命也受到法雨所滋潤。 接著是〈授記品〉,佛為迦葉尊者授記。人人都有期待,舍 利弗已經授記,迦葉尊者也是,其餘的人都提高希望 佛陀應該 了解我們的心意,知道我們的根機,我們已經發大心了,總能等 到佛陀為我授記。 大家心中有所祈望,但是「唯恐不得故不安」。我是否有機 會得佛為我授記呢?因為有得失的心態,「故不安」。他們這樣 想,同時修行信解,在迦葉尊者後面還有目犍連、迦旃延、須菩 提,他們還未被點到名,因為他們也敘述窮子的譬喻,「一心誠
6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慇敬恭」,都有所祈望,希望得到佛為他 們授記。 這是人之常情,同一個道場修行,同 樣是隨佛出家,佛陀 既然講出人人可成 佛,人人本具佛性 也講出了解弟子的心 意。所以,在〈授記品〉中,就為迦葉授 記。
68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四二集 無漏福慧 為最後身 斷除諸煩惱清淨定慧無漏, 無量數劫修福慧為最後身, 思惟修無漏證二乘無學果。 修行,要斷除煩惱,我們的心才能夠清淨無染著;無染著的 心才能夠定,定而生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我們修行者不 可缺少的。 堪忍世間,事事都 提高警覺 才不會受煩惱無明來染著我
69 ──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們的心,方法只有一項 六度行。你甘願付出、布施,同時還 要修戒行,要堪得忍辱,忍辱行堅定,才有辦法精進。 精進是我們修行不退轉 的道路,如此,我們的心才 能專而 定,定才能啟動智慧。所以,斷除諸煩惱, 是我們必定要修的行。 我們要修的是無量數劫,不是短暫的三、五年,也不是一輩 子就能去除,這種無明煩惱 是累劫不斷累積來的,無明 佔滿心 地,一輩子也無法掃除,必定要耐心地每天整理。 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在哪裡?就在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 界的真理,無不都是我們的如來本性,也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 唯有清淨無染的智慧,我們的心宅才能清淨。 心宅在哪裡?《無量義經》有說,從諸佛宮宅中來。心宅, 也要好好地自我建設,我們的心量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心量 若能遍虛空法界,虛空法界的真理入我們的心來。這種清淨而定
70 靜思法髓妙蓮華 無限量的境界,不是一生一世,要無量數劫修福、修慧,要入人 群中去與眾生結福緣。 芸芸眾生的煩惱要如何去除?眾生有病,要從人的身體去找 出病因、病源,這都是有形。在煩惱無明中, 要找出煩惱的根源, 就要用智慧。從 形去體會,尋覓這個病的道理。 修行的過程要從耳根聞 法,了解了法的道理,再用 心思惟 修,長時間修行四諦、十二因緣、六度, 一層一層向上不斷進步, 收入了在我們的思想、見識,見識入微細的思惟修。 佛陀鼓勵我們還要再進 一步,不只獨善其身,還要 轉小為 大。我們要在芸芸眾生中去體會煩惱 明的來源、道理,預防自 己不要再犯無明,要好好地自我訓練。 塵沙煩惱就在芸芸眾生中,不入芸芸眾生中,菩薩又怎能斷 塵沙無明惑呢?經過菩薩行鍛鍊過來,入人群中去增長慧命,這
71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就是「思惟修無漏證二乘無學果」;二乘 無學果才叫做最後身。 最後身之後,還有進步空間,就是完 全清淨的菩薩,眾生污染不到他。菩薩承 佛陀的教法來教導五濁惡世的芸芸眾生, 淨化人間,就是我 們要用心修行,去 除 煩惱,清淨定慧無漏,必定要用長久的時 間,用很微細的智 慧來思惟修,修無 漏 行。我們凡夫修行,都不離開這些法。
72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四三集 大心聲聞 紹隆佛種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法王之子即大心 , 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 佛陀在晚年時,一直盼望所有弟子都能體會佛的本懷。佛陀 本懷所盼望的,是人人回歸真如本性,透徹真如的道理是遍虛空 法界,用在生活中 每一件事物、人事,無不都在道理當中。 這個時候,弟子終於了解佛的心意了。佛陀所說法,一旦能
73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夠體會了解,開始要發大心了。所以,「無漏後身」就是聲聞與 緣覺的果體。 聲聞、緣覺原來是獨善其身,修持戒、定、慧都清淨了,這 本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果體;但是,佛陀希望他們發大心、立大 願,不只自覺,還要去覺悟他人。 過去向人群大眾說法,根機較高的,佛陀就用大乘法鼓勵他 們,啟發他們發心入人群利益眾生。現在佛陀很盼望的,是跟隨 在身邊的聲聞、緣覺修行者能成為傳法者,不只 今生,即使未 來生世仍要發這個大願,稱為法王子。 若要傳這個大法,他要發永恆的大心。佛陀的心懷 希望他 們分段生死可斷,變易生死要透徹,發心再來人群中。不是受無 明、煩惱、惑業給牽引來的,而是清清楚楚為著來人間度眾生而 來的。
74 靜思法髓妙蓮華 現在所說的對象,「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完全針對著要 發大心,現在隨師的弟子眾。人人若能發大心,煩惱、無明都去 除,來生就是在人群中度眾生的菩薩,「亦得授記」,就能受記 了。 此時候,佛陀開始要為這些發大心的弟子授記了,這是「紹 隆佛種」。所以,〈授記品〉是佛陀尋尋覓覓在找種子,哪個人 是發大心、立大願 去除煩惱,斷無明惑,已經斷分段生死、也 透徹變易生死,心很定 這種無漏後身;也是守戒、修定、 修慧, 完全清淨了,又能發大心,叫做「 身」。這是修清淨行的 聲聞,再加上 大心,堪任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在人群中傳法, 紹隆佛種。 現在我們所聽的法,是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人間所說 的法,經過編譯,流傳於現在。佛陀不在人間, 但是法身在人世,
75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這當中必定要有人將法不斷延續、反覆再 說,一直傳承下去, 讓人人有聽法的 機 會。 所以,人人要發大心、立大願,不只 是聽,不只是說,還要身體力行。佛 是 讓人看得到真正的慈悲喜捨。它是一個道 理,是能走的路,看看有多少人把這條路 鋪出來 走在這條 上 這就是我們要傳 的法。
76 ○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二 一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九四四集 發菩薩願 待佛授記 所止在本處解脫生死, 雖慕大猶未定作菩薩, 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 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 這是描述過去這些聲聞、 緣覺的大弟子,大家已經 隨佛修 行,了解苦諦、十二因緣法,了解生死輪迴是苦的道理。「所止 在本處」,卻一直守護在小乘,獨善其身,只求解脫生死。雖然
77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他們也很羨慕大乘法,卻只擔心自己入人群中攀緣,恐怕會受眾 生所污染了,就不敢發大乘 心入人群,還是守在自己本 來的位 置,繼續獨善其身。 聽到佛陀讚歎大乘,聽到佛陀鼓勵發大心的人行菩薩道,菩 薩能利益眾生,芸芸眾生因為菩薩而得救;他也是很羨慕,卻是 心有猶豫,不敢發大心、立大願,遲遲不敢走出去。所以「未定 作菩薩」,儘管佛陀鼓勵,卻還是不敢下決定,信心還未具足, 只求自己解脫。 「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 表示這些大弟子煩惱全都 去除 了,在白淨地就是無染著 沒有煩惱,心沒有染著。以為這樣就 能斷除生死,所以心一直守在這樣的白淨地,很乾淨 心地一片 清淨。 「坐無為坑」,無為法就是道理。佛陀為他們說法,他們從
78 靜思法髓妙蓮華 佛陀所說法中得到法喜,沐浴在法流中,這種法就叫做無為法, 了解自然道理,這是他們的生活。 「但念空無相」,無為的道理想開了,空,一切皆空。佛陀 說《般若經》時,就是一切皆空,從「有」的人、事、物,經過 佛陀的解釋,就化整為零。 佛陀從物理、生理解釋,一層一層剝開,分析到底,物歸於 理;物是看得到,道理看不到。天地自有它的定律, 這都是道理。 一切人、事、物,都要念空、無相。 大家既然修行了,就要解脫生死,才會「止在本處」,止在 聲聞、緣覺,在阿羅漢、辟支佛的果位。儘管羨慕佛陀讚歎發大 心的菩薩,也羨慕菩薩在人群 中付出;不過內心害怕在生 死輪 迴,所以他寧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就是沐浴在法流中。 「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只是停止在這個地方 發不出菩
79 授記品第六.法髓手札開示 薩心來。佛陀在《法華經》靈山會上,開 始要大家轉小為大 了,不斷讚歎佛的境 界,智慧之遼闊。人人才知道原來還有這 麼遼闊的 法海。佛法的寶藏是在人群 中才有辦法透徹,大家了解了,就紛紛發 心了。
RkJQdWJsaXNoZXIy MTI1Mjcw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