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 著 法髓手札.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法髓手札.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4 靜思法髓妙蓮華 ── 18 ── 21 ── 25 ── 36 ── 38 ── 41 ── 45 ○ ── 48 ── 52 七二三集 深心信受 信解諸法 七二四集 有深信則無疑,能體解則理明 七二五集 論議第一迦旃延 七二六集 頭陀第一大迦葉 七二 集 神通第一目犍連 七二八集 授記聲聞發希有心 七二九集 細觀法性 平等大慧 七三 集 昔住小果 今復進求 七三一集 終歸究竟菩提覺道 目 錄
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55 ── 59 ── 63 ── 66 ── 70 ── 74 ── 77 ── 81 ○ ── 86 ── 90 ── 93 七三二集 執空而不進求 七三三集 於菩薩法 遊戲神通 七三四集 入佛智海 淨佛國土 七三五集 成就眾生 淨佛國土 七三六集 實諦理觀 六度萬行 七三 集 解佛心 大歡喜 七三八集 一乘大法 無量珍寶 七三九集 樂說譬喻 循善誘誨 七四 集 荷擔家業 莫學小道 七四一集 捨父逃逝 常在三界 七四二集 一歷識田 永為道種
6 靜思法髓妙蓮華 ── 97 ── 101 ── 105 ── 109 ── 112 ── 116 ── 121 ○ ── 124 ── 127 ── 131 ── 136 七四三集 返妄歸真 遇向本國 七四四集 五度福德 財寶無量 七四五集 出世法財無倫比 七四六集 萬行莊嚴 遍九法界 七四 集 淨因善緣 大乘皈真 七四八集 眾生不識如來本性 七四九集 不解法妙 如聾若啞 七五 集 諸佛慈念 助成道種 七五一集 恆隨契範 轉小向大 七五二集 依事就理 入佛妙覺 七五三集 勤苦奮力 進求諦理
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140 ── 144 ── 148 ── 153 ── 157 ── 163 ○ ── 168 ── 172 ── 176 ── 181 ── 185 七五四集 智具方圓 莊嚴法身 七五五集 大乘七淨 淨行 七五六集 菩薩立願 上求下化 七五 集 無疑無怖 信解解脫 七五八集 不受大化 不含萬德 七五九集 無常苦空 真空妙有 七六 集 恆伺子機 今日機來 七六一集 等待大機 委付大乘 七六二集 誡惡勸善 明照群機 七六三集 教化勸誡入菩提 七六四集 不求大法 失三乘慧
8 靜思法髓妙蓮華 ── 190 ── 195 ── 199 ── 204 ── 208 ○ ── 212 ── 217 ── 221 ── 226 ── 229 ── 232 七六五集 急施大教 小根難信 七六六集 勸誡二門 悲智雙施 七六 集 本覺法財 萬德具足 七六八集 覺非機宜 隱實施權 七六九集 隨順根機 誘小入大 七七 集 斷見修惑 出離三界 七七一集 機教合會 轉小向大 七七二集 雇使共作 除苦斷惑 七七三集 自懷寶藏 珍視精進 七七四集 道糧不足 慧命羸瘦 七七五集 窮子的行相
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236 ── 240 ── 243 ── 247 ○ ── 251 ── 254 ── 257 ── 261 ── 265 ── 268 ── 271 七七六集 見思惑業苦 七七 集 垢衣度小機 七七八集 因緣果報 真實不虛 七七九集 四種道法 精進修習 七八 集 愛深教切 呵護篤勵 七八一集 如世慈父 教誡勤修 七八二集 三七道品 當勤修習 七八三集 安住 十七助道諦 七八四集 五根五力 信解奉持 七八五集 修持信進 誠心無欺 七八六集 慈心一切 無所傷害
10 靜思法髓妙蓮華 ── 275 ── 279 ── 283 ○ ── 288 ── 292 ── 296 ── 300 ── 303 ── 307 ── 311 ── 315 七八七集 洗欲垢淨 息心達本 七八八集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七八九集 應機示生滅 七九 集 了達諸法智慧海 七九一集 父子天性不異 七九二集 佛心為心 我汝不異 七九三集 當勤精進 勿令漏失 七九四集 漸通大乘 成就大志 七九五集 精勤修道 造福修慧 七九六集 安住心所 行菩薩道 七九 集 法身地中 以法為身
1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319 ── 323 ○○ ── 327 ○ ── 330 ○ ── 334 ○ ── 338 ○ ── 342 ○ ── 346 ○ ── 349 ○ ── 353 ○ ── 357 七九八集 發起大心 趣入妙道 七九九集 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八 集 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 八 一集 信願力行悟方等 八 二集 除戲論 修三德 八 三集 勿執井蛙之見 八 四集 化諸眾生 出離生死 八 五集 鈍根樂小 是涅槃縛 八 六集 小乘轉大 演菩薩法 八 七集 淘汰樂小 策勵上進 八 八集 智慧平齊明事理
12 靜思法髓妙蓮華 ○ ── 361 ○ ── 365 ── 368 ── 371 ── 375 ── 379 ── 383 ── 386 ── 389 ── 392 ── 395 八 九集 紹繼佛種 持道傳法 八一 集 法能乘載 度脫彼岸 八一一集 莫滯聲聞 誓願成佛 八一二集 薰法誠慇 契入真如 八一三集 不求自得 歡喜踊躍 八一四集 譬如父子相失 八一五集 大慈護念眾生 八一六集 真如本具 不求自得 八一七集 少欲多善 慧德豪富 八一 集 背塵合覺傳法藏 八一九集 悲忍行 樂大乘
1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 399 ── 403 ── 406 ── 410 ── 413 ── 417 ── 421 ── 424 ── 428 ── 432 ○ ── 435 八二 集 法藥入心 滋養慧命 八二一集 知小向大 入如來室 八二二集 心靈財富無量 八二三集 出世慈父 不棄眾生 八二四集 立信謀大事 八二五集 解內外法 堅定大志 八二六集 淨五蘊 證二空 八二七集 出三界了分段生死 八二 集 誓宏度眾 大乘覺情 八二九集 迴心向大 汝當勤做 八三 集 誠正信實 五法生聖
14 靜思法髓妙蓮華 ── 439 ── 443 ── 447 ── 451 ── 455 ── 458 ── 462 ── 466 ── 469 ○ ── 472 ── 476 八三一集 勤修覺支 迷途歸返 八三二集 修持淨戒 柔和善解 八三三集 珍寶本具 無明覆埋 八三四集 一念妄動 游離本覺 八三五集 眾生心體 靈明虛徹 八三六集 毫釐之偏 背覺合塵 八三七集 依正自造 勤修善法 八三 集 宿世資糧 修持悲智 八三九集 回心向大不愚法 八四 集 信解聞法 源契真如 八四一集 修學大乘 菩提覺道
1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480 ── 484 ── 487 ── 490 ── 494 ── 498 ── 502 ── 506 ○ ── 510 ── 514 ── 518 八四二集 發慈愍心 精勤修習 八四三集 佛法寶藏 真實奧祕 八四四集 佛法寶藏 說最上道 八四五集 如來藏中 具足萬法 八四六集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八四七集 修戒定慧 得清淨法 八四 集 心迷如夜 心悟如日 八四九集 自度度他 真報佛恩 八五 集 當願希取大乘智慧 八五一集 勤受教化 報佛之恩 八五二集 方便智力 降伏虛妄
16 靜思法髓妙蓮華 ── 522 ── 526 ── 530 ── 534 ── 538 ── 541 ── 544 ○ ── 548 ── 552 ── 556 ── 560 八五三集 修無漏法 得清淨眼 八五四集 持如來戒 如淨明珠 八五五集 清淨梵行 對治不善 八五六集 心行合一 自當作佛 八五七集 佛恩深如海 八五 集 佛恩浩瀚 無可言報 八五九集 恆河沙劫 報佛宏恩 八六 集 唯法供養 方報佛恩 八六一集 承教尊 報佛恩 八六二集 捨己同他 互融無礙 八六三集 總持善法 化導眾生
1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564 ── 568 八六四集 隨時化度四悉檀 八六五集 懷恩過去 立願未來
18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月八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二三集 深心信受 信解諸法 信解諸法道源功德, 深智者以譬喻得解, 長者火宅三車一乘, 體解真空徹悟妙有。 「我們學佛者若能信入心,體悟了解天地萬物諸法,就是道 源功德。行菩薩道,必定要從信解開始,可見這「信解」 這二字, 對我們學佛求法者是多麼重要!
1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深智者以譬喻得解」,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也就是三藏 十二分教,法是這麼深,要能體解,談何容易?即便是很有智慧 的深智者,也要用事、用相來分析道理;或者是用人、用事來譬 喻,才能慢慢到達信解的程度。 在《法華經》〈譬喻品〉,「火宅喻」中,長者譬喻佛,火 宅譬喻三界;就如地球在宇宙中,也會經歷「成、住、壞、空」 的階段。佛陀已為我們解釋「成、住、壞、空」的 。我們身 體的小乾坤也有「生、老、病、死」 ,卻是真如本性永住;在「真 空」中,還有「妙 」。 佛陀要讓我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 但是人人也 都有永恆不滅的真如本性。卻要藉重這副身體好好修行,去除了 無明煩惱,慢慢地真如本性就現前了。這輩子懂得發心,來生來 世才有因緣。
20 靜思法髓妙蓮華 「信心為諸法之實體與三寶 之淨 德」,「信」心很重要,信根要 深, 這是諸法的實體。有了深信的心, 我 們才能夠去除無明煩惱的污染,不 會 再來覆蔽我們的心。
2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八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二四集 有深信則無疑, 能體解則理明 如是人能信解, 有深信則無疑, 能體解則理明, 信解深慧人中。
22 靜思法髓妙蓮華 學佛,要用真心、深心,聞法入心深受信解,法才能在我們 內心起作用。佛是大覺者,佛能體解天體宇宙萬物;我們也要相 信自己的真如本性,也能與宇宙天體萬物真理會合。「如是人」 , 唯有我們人「能信解」,深心信受;法受入心來,也必定要身體 力行。 信解,「有深信則無疑」 多數人都是一半信與一半疑。只 相信佛是大覺者,卻對自己本身有懷疑。我們既然信,就要深信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對人人一定要抱持尊重、感恩、 愛, 絕對相信人人本具佛性,包括我們自己。「能體解則理明」,若 真正體悟這個道理,一切都很明朗了。 但是我們眾生與佛的境界還有一段距離,唯有自己真正走入 菩薩道,身體力行走入苦難人群中,深刻去體會到,了解救人 苦難眾生會合,就是覺有情菩薩的道理,也是誠意、 有情的道理。
2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我們要信解。 「深慧」,若有很深的信解,自然我們也與佛陀一樣,是人 中的智慧人。佛來人間,體悟眾生平等,慧就是平等慧;而且他 用分別智,體會宇宙萬物的真理。真理沒有體相, 由眾生的煩 惱合成,成為「苦諦」。這個「苦」的道理就是人所造來的,所 以有這麼多大乾坤的不調和,造成人間苦難。人間的苦,又 自 於無始以來,重重疊疊造作的惡業。 須菩提了解天地一切皆空。他看淡物質,不諍,不會與人諍 論。他不執著於物,很願意付出,只是在偏空;但是對於如何走 入人群中,與人群無諍,卻還未體悟。直到〈譬喻品〉時,才真 正體會佛陀的本懷。 這種無始劫的精進發心,走入人群中,不是為自己 而是要 在人群中不受污染,才是真正成佛的道路。我們學佛,要好好地
24 靜思法髓妙蓮華 信受奉行。要有「信」,有「解 」, 要有深信體解,沒 懷疑,才能與 道 理會合。
2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 二 一四年八月十一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第七二五集 論議第一迦旃延 信受一乘實法, 解大道發無上心, 斯為亦信亦解, 信解並彰菩提道。 大家要重視「信」與 「解」。 「信」就是信受,我們要能相信、 接受一乘實法;「解」就是深心體解,「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若能信解,自然「斯為」 就是這樣,亦信亦解。只要我們有
26 靜思法髓妙蓮華 信受、體解,自然「信」與「解」平行, 「信解並彰」就能入「菩 提道」。 迦旃延與兄長打對臺論道 前面提到「慧命須菩提」是「解空第一」。因為他一出生, 家裡寶藏全不見了,相師說:「是吉非凶。 這孩子將來大吉大利, 能夠利益眾生。」果然,須菩提在富有的家庭中體會到苦難人的 苦,是「慧命須菩提」。《金剛經》和《般若經》 ,談 「解 空」的真理,佛陀就以慧命須菩提作為當機者,與之對答。 「摩訶迦旃延」,出生在很富有的家庭,父親 受國王敬重 的國師。國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年輕時代出外遊學, 很有才華。 弟弟迦旃延,雖然沒有外出求學,卻是聰明利根,在父親的教育
2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下,用功學習,才氣縱橫。 等到大哥遊學歸來,學識滿滿,向國師要求,要為鄉里人開 講筵。弟弟也不認輸,就在大哥對面, 另開一個講壇。鄉里人想: 國師的大兒子雲遊回來了 於是摩肩接踵前來聆聽國師的大兒子 講道理,充滿期待。 跟著舅舅學習吠陀教義 講筵一開始,另一講壇的迦旃延說法條理分明、舉例精闢, 鄉里人覺得他所說的道理很 有親切感,慢慢地都往弟弟這 邊移 動,引起大哥極端不滿。兩兄弟互不相讓,在家裡針鋒相對,讓 身為國師的父親很困惑,到底要如何調伏服這兩個孩子? 國師的夫人提議說:「次子也應該讓他出去拜師學 。」但
28 靜思法髓妙蓮華 是迦旃延自信滿滿,何必出去學習呢?母親對迦旃延說:「要不 然你跟舅舅阿私陀仙學習。」 迦旃延很尊敬舅舅,為了不讓父母為難,同意跟著舅舅阿私 陀仙,學習「吠陀」的教義。 舅舅遺言,囑咐迦旃延要隨佛修行 阿私陀仙,是悉達多太子出生時,淨飯王邀請很多相師 太 子看相,其中的阿私 非 常激動地哭了。淨飯王很驚 訝,問 道:「我的太子,是否會遭遇到什麼不測的事情嗎?」 阿私陀仙在淚眼中展出笑容,向國王說:「恭喜啊!太子 但沒有任何不吉之相,還是一位救世者,將來會出家,成為世間 的救世者、導師。我哭 是哭我年紀大了 等不到太子將來 道
2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說法,我是為自己而悲啊!」 阿私陀仙向迦旃延提起悉 達多太子,且將所了解的一 切道 理,傳授給迦旃延。迦旃延聰明過人, 很佩服舅舅的學問。他想: 世間還有比舅舅更厲害的嗎?還有什麼人能當我的老師呢? 阿私陀仙了解他的心境,一直叮嚀他說:「悉達多太子將來 一定會成佛,是世間的大覺者。」 不斷勸說迦旃延跟他一起下山, 在距離鹿野苑不遠的地方住了下來。阿私陀仙預感,未來悉達多 太子成佛之後,第一個說法的道場應該就在鹿野苑。 歲月不留人,年老的阿私陀仙臨終之前 很慎重地又對迦旃 延提示遺言:「太子已經出家修行這麼多年了,再不多久,就能 成道了,我所了解的只到這裡。成道其中 內容,完全在覺悟者 的內心裡,希望你未來一定要跟隨佛陀出家修行學法。」
30 靜思法髓妙蓮華 古碑因緣的牽引,得以親近佛陀 舅舅往生了,但是迦旃延自以為通徹一切道理,很傲慢。不 多久,在波羅奈城附近,挖出一塊古碑,沒有人看得懂碑上的文 字。於是,國王下令通告全國, 看誰有這分智慧能夠解開 碑文 的涵義?迦旃延的大哥無法了解,而迦旃延通曉多種文字,自信 能夠讀懂碑文。於是,當著國王的面前讀出碑文:「王中之王是 誰?聖中之聖是誰?何謂愚者?何謂智人?怎樣離開垢穢?怎樣 獲證涅槃?誰是沉溺生死海中?何能離垢穢?何能證涅槃?」 但是,他能讀出來,卻也無法解開碑文的涵義。於是,他向 國王請求說:「請給我七天的時間,我絕對有辦法 開出碑文涵 義。」國王同意了。 這七天,貢高驕傲的迦旃延,去請教外道梵志,也沒有人答
3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得出來。他忽然想到舅舅在世時一直讚歎悉達多太子。為了解開 謎底,他只好去請教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一一為迦旃 延解釋碑文的涵義。「王中 之王是 誰?」釋迦佛說,是六欲天中的第六天,欲界至高無上的天王, 叫做「他化自在天」。「聖中之聖又是誰?」佛陀解釋是大覺佛 陀。「被無明污染是愚人」,受無明污染,就是愚癡的人;懂得 斷除煩惱無明的人就是智者。 法、我二執,沉溺生死海 「有我、法二執」的人就是「沉溺生死海」。因 有我,以 為我很大,我很執著,事事都會,我很厲害;一種執我,一種執 法。有這二執的人,儘管已學盡一切法,還是無法脫離「沉溺生
32 靜思法髓妙蓮華 死海」。 若在生死海中,就是沉溺;若能夠「證」,體會 「緣起性空」 的道理,才得解脫,不受煩 惱束縛。「緣起性空」,其實 一切 都是因緣會集,才會有很多的煩惱無明。若能體會我們眾生的執 著,叫做「證」。了解「緣生緣滅」,體會一切因緣生,一切因 緣滅。 馬勝比丘向舍利弗、目犍連說,他能入佛門來,也是「一切 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大家要 了 解因緣生滅法。若知道一切都是空 能夠得解脫。我們若沒有 體會,就被煩惱、我執、法執束縛著 「修道斷貪瞋癡能離垢染」,修行的目的就要斷貪、瞋、 癡。 否則,心不斷受到污染垢穢, 無明就愈來愈多。若要「能離 垢 穢」,唯有「修道斷貪瞋癡」
3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勤修戒定慧即能證涅槃」,煩惱去除,就要勤修、精進, 受持戒、定、慧「三無漏學」,讓我們防非止惡,開啟智慧,就 是證涅槃。 為擁護佛法,常與外道教論戰 經過佛陀詳盡地解說,迦旃延趕緊在國王與所有民眾面前解 開碑文的謎底。國王很歡喜,希望延攬他協助施政。這時,迦旃 延先向大哥懺悔過去太狂妄自大 無法與大哥和平相處,讓父母 操心,再回覆國王說:「大覺世尊已經通徹宇宙萬物道理,古碑 文的謎底 就是釋迦牟尼佛解釋的,我心服了。我的志向就是捨 去世間一切名利,隨佛出家修行。從今以後,我要歸投在佛陀座 下,接受佛陀的教法,還要用心傳法。」
34 靜思法髓妙蓮華 之後,他到佛陀面前虔誠禮拜,希望皈投在佛陀座下出家; 佛陀很是歡喜。 迦旃延的智慧超越一切,是僧團中能解佛陀教法深義的人, 佛法將來能廣宣弘揚,是佛陀很歡喜的事情。 迦旃延追隨佛陀,忠心耿耿,說一不二,信受奉行佛陀的教 法,在僧團中為第一。因為外道教不時誹謗僧團、散播是非,他 為了擁護佛法,常與外道教論戰。用佛陀教義,鞭辟入裡的一一 駁斥外道教的邪思邪見,折服許多外道,跟著他信奉佛法,皈依 在佛陀座下。 佛滅度後,迦旃延專心布教、傳法, 在佛陀弟子中被稱為「論 議第一」。 我們學法,要調整好自己的心,切莫貢高驕傲。世間萬法真 空,但也有妙有存在;我們要「信受一乘實法」,用 「體解大道,
3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發無上心」的這念心,才 能「亦信亦 解」,走入菩提道。所以 學 佛要先 調伏自己 才能真實接受 教法入心, 自度度人,叫做「有法度」。
36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月十二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二六集 頭陀第一大迦葉 發希有心修頭陀行, 能堪苦行安住無生, 見性妙有入佛知見, 信得自心傳佛法人。 修行,要下定決 「 有心」。「修頭陀行」,要堪得吃 苦,還要「安住無生」。「無生」就是無貪、無著,已經斷除一 切煩惱;也唯有甘願吃苦的修行人,才能夠到達這分「無生」,
3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沒有煩惱住在心裡。 「見性妙有入佛 知見」,若能 信解佛所說法,自 然就能見性,回 歸清淨本性,與天地 宇宙萬物的大 生命合一,「入佛知見」。 人人若能相信自 己具有真如本 性,經過信解而妙 有見性,入佛知 見,與佛同等,即是「信得自心」。 心與佛同等,不只 聞法,我們還要 再傳佛法。
38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十三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二七集 神通第一目犍連 心明神通遍十方, 靜澄照物持宿命, 性淨分明隨定力, 無有障礙名神通。 外面境界的人、事、物,紛紛擾擾無法分別;或者事理分不 清楚,掛一漏萬,差毫釐,就失千里。我們要反觀自照,心鏡若 能「心明神通」,自然「遍十方」了。
3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就如,有時提起某人的名字,就會聯想起某個地方的場景, 當中有他,還有好多人都認識。一下子, 精神就能跨越千山萬水, 越過好幾年的時空,許多認識的人,都在心頭浮現上來。這是因 為我們精神很清楚,所以「遍十方」。 我們若能透徹佛法,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事物不通達。因 此,我們必定時時要將這一面心鏡擦拭得清明無塵,保護內心清 淨的本性,將這念心保護得「靜澄照物」,光可鑑人。 若能如此, 「持宿命」;過去生究竟 是帶什麼業來人間,這一生, 人與人 之間的因緣是好是壞,就能很清楚各人都有各自的習性,不必計 較。 倘若如此,「性淨分明」,相信自己的真如本性,才能分明 外面的境界,內心自然有「戒、定、慧」的力量。心能專,做起 事來就很清楚分明。這種力量不受障礙,叫做「神通」。我們這
40 靜思法髓妙蓮華 念心若是清明寂 靜,全神凝聚,自 然通達諸法。
4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十四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二八集 授記聲聞發希有心 入一實法見道深信, 持大乘行修道為解, 隨佛聞法真是聲聞, 方便法喻啟求菩提。 學佛,要將我們的心收納在一實法中 鋪好人間路,才能走 入菩提道。了解法,知道人生無常、 一切法無我,就要入真實法; 不要只在無常虛幻的人間造業,來來去去,由不得自己。將真實
42 靜思法髓妙蓮華 法用在虛幻人間,自然體會更多,也證實佛所說的法。 我們既已了解真實法,就要用深信的心,明瞭人間是「無常 瞬息剎那間」。我們所學的法,也就是行菩薩道。「菩薩所緣, 緣苦眾生」,行在佛法中,萬一有災難發生時,千手千眼、萬手 萬眼,要有無數的菩薩群,共同一念心合力去投入, 就是真實法。 「持大乘行修道為解」,我們不只是 「深信」,還要 「修道」。 人間就是菩薩的訓練場,一旦有事情生,將愛心與力量立刻會合 起來,很快的就能各就各位 這是「持大乘行」。驚世的災難 要有警世的覺悟;眾生有難,菩薩馬上投入,行在大乘菩提道。 說不定我們也是法華會上其中的一位。有的人理解力比較敏 銳,接受了,生生世世在傳法;有的人理解力較鈍,一邊聽法、 一邊煩惱,還是漏落在凡夫。現在再來聽菩薩法,知道要行菩提 道;人人應該啟開自己的智慧,用方便法來譬喻 了解人生苦難
4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偏多,發心立願求菩提道。 「隨佛聞法真是聲聞」,佛陀時 代的人口很少,「聲聞」,只聽到佛 說「四諦」、「十二因緣法 求 去除煩惱,獨善其身 以免繼續輪迴 在六道;佛陀認為這樣還不夠,還要 轉一個心念投入人群中。所以 從佛 陀晚年開始,說法一轉,不斷強調 「六 度波羅密」,行菩薩道。希望人人了 解這是方便法,要用種種方法譬喻, 其實法是無始 無終,要不斷流 傳下 去。 「入一實法見道深信」,所以我
44 靜思法髓妙蓮華 們要很深的信解,發大菩提心,「持大乘行」,要身體力行;愈 了解,愈投入,救濟的方法就愈來愈通徹。這就是我們平常隨佛 聞法,已經以佛心為己心了;真實法聽進去,法入心, 法在行中。 雖然聽 叫做方便譬喻 其實,要啟發智慧,智慧就在菩提道上 得。現在的人間正需要菩薩,所以菩薩要招生。
4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十五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二九集 細觀法性 平等大慧 細觀法性平等大慧, 若離法性無安心處, 令心得安得大法樂, 知菩薩住佛宅中來。 問我們的心從哪裡來?《無量義經》有說,「從諸佛宮宅中 來」。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一念佛心,卻是從無始以來,常常都 迷失了。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夠回歸本家,也就是真如
46 靜思法髓妙蓮華 本性。 要找出這條路,心的方向不能偏差。找路要有方法,「細觀 法性」;方法,就是「法性」。法,是亙古不變,無形無體;但 是,常住平等,又是大慧。所有一切眾生,都有非常清淨的真如 本性存在,同樣都有這個法性 每一類眾生,有他生活的潛能。在水中游的魚, 不能離開水。 我們人類生活的潛能,是在大地之上的空氣中 任何動物,都有 他生活的潛能,這個潛能,就是 性。 我們學佛,宇宙空間一切的萬物,都要尊重,叫做「與天地 共生息」。唯有如此細膩的思考,才能將那分愛發揮出來,與一 切生物和平相處。「若離法性」,這個世界就不能安定,人類 也就沒有喘息的空間。 「令心得安得大法樂」,所 以現在最重要的是人心要 能淨
4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化,要能安定下來。兩千五百年前,佛 陀就說出了人間的複雜,眾生無量數的 煩惱。佛陀將要入滅時,為了讓未來的 人知道法要入心,行要在法中,希望人 人都能入佛知見,體會菩提大直道 讓 大家都能去除煩惱,得到法,將「權實 合一」,就是「萬行合為一心」。 我們要相信佛智甚深甚深,無量甚 深,並開始「發希有心」;啟發這念心, 「趣向佛所說之一乘實法」,令心得安 樂大法樂。
48 靜思法髓妙蓮華 ○ ○ 二 一四年八月十六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 集 昔住小果 今復進求 一向安住於小果, 未曾發成佛之心。 今聞方便法喻談, 悟佛心開佛知見, 今信得自 作 , 生大歡喜信解意。
4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法華會上,佛說:「人生所以迷、所以苦,就是因為煩惱無 明。要如何斷除煩惱,回歸如來本性?」 過去,許多修行者 無法透徹了解人生的真理。「安住於小 果,未曾發成佛之心」,只是安住在獨善其身。直到佛陀覺悟成 佛,很多婆羅門教徒,慢慢地信仰佛法。「今聞方便法喻談」, 到佛陀講《法華經》之前,先講了一部《無量義經》;世間苦難 人很多,入人群中去救濟苦難的人 就 菩薩。 人人都很欽佩菩薩的精神。這是方便法 要讓大家知道 間 是苦,啟發一念心願意去救濟眾生,而且要作「不請之師」。解 除眾生的苦痛,讓他的身心安穩下來後,還要為他說法,才是佛 陀真正的本懷。 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希望迷茫中的苦難眾生 親 近佛法,了解一切因果之後, 就要啟發愛心,投入人群行 菩薩
50 靜思法髓妙蓮華 道。到了法華會上,佛陀暢演本懷, 「苦 既拔已,復為說法」,希望這些迷茫、 煩惱無明的苦難眾生,也有機會接觸佛 法,將佛法的種子播入心田,也播下來 生來世的因緣。 「悟佛心開佛知見」,佛陀為一大 事來人間的真心 本懷,是要讓大家 知 道,不只是過去,還要知道現在;不只 知道現在,希望大家將法再推展到未來 的人間。 《法華經》中,這些隨佛修行,安 住在小果聲聞的人 開始要悟佛心懷、 開佛的知見。「今信得自心作佛」,開
5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始相信,佛就在我們心裡,人人也都能成佛。 我們用單純的心聽法、修行,啟發了這念大心,就是歡喜信 解,要再往前修大乘法。若能對《法華經》生出信心,就讓我們 有徹悟的機會,不會再耽誤人生。
52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月十七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一集 終歸究竟菩提覺道 希有大法不求自得, 信解如來種種因緣, 方便說法皆為應機, 終歸究竟菩提覺道。 「希有大法不求自得」,從《法華經》的〈序品〉開始,佛 陀講完《無量義經》,就安住不動,入無量義處三昧, 發光現瑞, 「現希有事」,這實在是很稀有。
5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再從〈方便品〉到〈譬喻品〉,佛陀說出人人能夠出世,不 必再受六道輪迴;又說甚深甚深,佛無量甚深的智慧,人人都是 本具,這是很稀有。又,佛說三乘弟子人人發大心,每個人受佛 記都有分,這也是很稀有。 其實,不只是佛世時候的弟子有這樣的本能;即便現在,我 們與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靈山會上聽法的人,也應該要有同樣 心情。我們既已發現這個「希有大法」, 因為真如本性人人本具, 因而「不求自得」。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法,要有自信,將來 也有成佛的可能。 「信解如來種種因緣」,佛陀不只說如何斷煩惱,如何度眾 生,他還將親自經歷過的種 種因緣;過去的過去,無央 數劫以 來,詳盡說起自己的過去,甚至包括他與弟子的因緣,大家應該 都很信解。
54 靜思法髓妙蓮華 既然佛陀用那麼長 久的時間修行, 現在已經在人間成佛,我 們也應該要學 佛放長遠心,要好好地 深信,很深入的 信解,過去四十多年間, 佛陀所說的不 是究竟法 只是隨順眾生根機說方便法。 「終歸究竟菩提覺 道」,現在大家 已經知道因緣果報、知道一切苦集滅道, 更知道要如何斷煩惱,知 道一切的道理 是真空,現在進入妙有, 從妙有中要再 發心大作為 就要走入這條菩提大直道, 也就是成佛的道路。這是 佛陀說法最究 竟的目標,我們修行必定要信解。
5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十八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二集 執空而不進求 但念空故,不喜樂於妙用; 念無相故,不喜樂於上求; 念無作故,不喜樂於下化; 心不喜樂,所以 復進求。 有的人修行,認為:我已經了解了,諸法皆空,我只要獨善 其身,對一切事情都沒有興趣。其實,他只了解偏空的道理。 確實人生是空,很多事情都是虛幻一場。但是,佛法給我們
56 靜思法髓妙蓮華 的是「妙有」;「妙有」,就是把握現在的時間、空間、人與人 之間,這三間合一的因緣,用積極的心境,把握當下, 恆持剎那, 趕緊為人群去付出,多行菩薩道,就是「喜樂妙用」。 學佛亦然,不要只是「念無相故」,因為「念無相」,一樣 是「空」。以 聽佛說法,修行之後,我煩惱既斷,沒有執相, 不再牽緣於未來。我已經斷生死了,再也沒有六道輪迴,我證果 了,就此停滯下來,耽於這個小果小法,就是「不喜樂於上求」 , 不想要再精進了。 「念無作故,不喜樂於下化」,「念無作」, 就是去除煩惱, 不要攀緣。修小乘法,我不要和人接觸,自然就不會與他攀緣 不會再起貪欲的心 這是防非;不會再去造作,止惡 。以為定 下這念道心,專心在小乘法,就不要和外面攀緣,自然「不喜樂 於下化」。
5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佛陀要我們斷六道輪迴,我已經 斷了,就不必再向前求。接下來防非 止惡,我不要再攀緣,無意於「 化 眾生」,就此懈怠了。心完全沉寂下 來,沒有歡喜,就「 復進求」。 學佛最終是要成佛,但是,到小 乘緣覺,他就停頓下來 。所以,在 《法華經》的〈化城喻品〉,一直鼓 勵大家,在這裡可以稍事休息一下, 但是目的地還沒有到達。 人間菩薩,聽法入心,哪個地方 有災難需要協 助,馬上自動集 合起 來,發出一股力量去救人, 就是運
58 靜思法髓妙蓮華 用在人間的真實法。倘若法不入心,一切皆是虛幻,也就消極沒 有作為。 我們要了解世間各種的苦,就要透徹去體會那個「集」來所 造作的業;我們要滅除那 個「苦」,就要趕緊修行於「大 菩提 道」,如此才是真實道。
5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十九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三集 於菩薩法 遊戲神通 菩薩遊戲妙用, 降伏鏡裡魔軍, 證得夢中菩提, 假空有實遊戲, 成就上求下化, 淨佛國土妙用。
60 靜思法髓妙蓮華 修行在人間,我們一定要將心開闊擴大。既然選擇了佛法, 我們要用深心、堅定的信心;不只獨善其身,還要發大心、立大 願,再兼利他人。佛道懸曠,成佛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如果缺 乏耐心,很快就會疲倦。一旦生起疲倦的心,就容易懈怠了。 「菩薩遊戲妙用」,慈濟人常常說發心立願,生生世世行菩 薩道。既然發出這分菩提心,要行菩薩道;我們要深信,開始不 怕路遠,就是盡本分,不去計算時間的長短 生生世世,行菩薩 道就對了。 真正的菩薩心,是深心堅定,不怕辛苦;有眾生處,即便是 地獄、餓鬼、畜生 ,菩薩累生累世都是現身度眾生。何況抱著 遊戲人間這種妙用,先要「降伏鏡裡魔軍」。 其實,鏡裡的魔軍不在外 就在自己內心。狗來照狗,虎來 照虎,貓來照貓,人來照人,佛來照佛。鏡子本來是清明空寂,
6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是我們自己的無明、煩惱,竄入鏡中, 讓自己很辛苦。 自己的心魔與外面 的境界若會合 了,就會再造業。道理 若能清楚,即 便人生很短暫,我們也 願意做這場菩 提夢;即便是在夢中 修行,醒來也是 很歡喜。 所以,佛陀的教育,菩薩來承擔, 叫做「荷擔如來家業」。「實遊戲」, 用真實的心,遊戲一 切眾生界,就是 菩薩的心。菩薩這念 真實心,遊戲在 人間、空間,與眾生之 間,為的就是 要「成就上求下化」, 並在遊戲人間
62 靜思法髓妙蓮華 體悟法的道理。 人生要把握剎那,恆持在永遠。人間一切就是「假空會合」 , 我們要用「妙有」的法,實用在遊戲人間。要發大心,立大願, 才是精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承擔佛法在人間,這就是「淨佛 國土妙用」。
6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四集 入佛智海 淨佛國土 信解法妙立歡喜地, 知真諦妙立離垢地, 入佛智海獲發光地, 淨極明生燄慧光地, 「信解法妙立歡喜地」,我們發心學佛,了解道理能應用在 斷除煩惱;煩惱斷除了,打從內心歡喜。「知真諦理」,去除一 分煩惱,就增長一分智慧,這是道理的真諦
64 靜思法髓妙蓮華 真如沒有體相,真諦理是無相,都是合成來的。看天際堆滿 白雲,白雲就是大地的蒸氣,受到陽光的照射,水氣蒸發,就稱 作「雲」;若是天際換成烏雲,好像快要下雨了,就是陽光隱沒 了。其實,雨就是水, 經過太陽照射大地,濕氣上升,就是 「雲」。 水就是水,地就是地,與雲 有什麼關係?世間一切都 是道 理,但是會合起來,就有不同的形象。若能明瞭道理,自然「立 離垢地」,去除了種種煩惱,還要執著什麼、爭什麼呢? 「入佛智海獲發光地」,我們既然來到這個環境,就要老實 修行,身心合一,盡本分,就是得本事。慢慢體會佛法的道理, 若「入佛智海」,心地沒有黑暗,自然就光明了,「獲發光地」 。 「淨極明生」,若心地完全清淨,煩惱都去除了,就到「焰 慧光地」。我們的心境充滿智慧之光,談天說地,如何去會合天 地萬物的道理,全都很清楚。
6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眾生共業,人人若能 用清淨心, 我們的心就是「清淨地」 ;人人若是 用煩惱心,即使在道場 也是煩惱地。 所以,法要入心,心地 一片光明,就 能有所覺悟。 為了求覺悟,我們學 佛要聽法, 理要入心,就要「信解 」。要相信、 用心體會法之妙,去除 煩惱,我們才 會很歡喜,心地才能發 光,發揮智慧 光明。
66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五集 成就眾生 淨佛國土 同入法性謂遊戲神通, 菩薩修持是淨佛國土, 成佛時自受用之報土, 成就眾生是 莊嚴法。 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要追求佛法 成就自己,最終是「淨 佛國土」。 《法華經》從〈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現在來
6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到〈信解品〉,我們要「信」與「解」。若沒有信、沒有理解, 時間一直過去,法,雖然稍微知道,卻還無法體會。 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 目犍連等四位佛陀的上座弟子, 從他們內心的懺悔告白,過去雖然也都有聽法,卻對大乘法「遊 戲人間神通」,沒有多大興趣。 因為過去他們認為世間無常 苦、空、無我,修行到達無我 的境界,無所求了,為什麼還要攀緣入人間呢?因為對「遊戲人 間」沒有興趣,要 「同入法性」就很難了。 「遊戲神通」,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就是真正的解 脫。慈濟人針對國際間的救援,自掏腰包,飛長遠的航程,儘管 過程十分辛苦,再遠的路他們都要去,不惜辛苦付出,回來法喜 充滿,這就是入法性。過程雖然很辛苦 但是他們甘願,如在遊 戲。這不就是「淨佛國土」嗎?
68 靜思法髓妙蓮華 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能夠成佛。成佛前要先結好緣,所以每 一尊佛菩薩,久遠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六道, 只要有眾生的地方, 佛菩薩就會現身。我們結的眾生緣愈多,將來依報、 正報的國土, 所要度化的眾生,也是我們自己所受用的。 我們現在受報的環境,叫做「受用之報土」。即便將來修行 成佛,也有受用的報土。這輩子學佛,與很多人結好緣,來生感 受到的報土,人人也會對我們很好。所說 話,人 會相信;所 做的一切,人人都能肯定,叫做「受用之報土」。 而我們成就一切眾生,就是「自莊嚴法」。 不經一事,不 長一智」,成就一切眾生,就要用很多的時間和方法,投入人群 中;知道人群所 苦,就應其需要去付出,苦難眾生得救了,我 歡喜。 接受佛法,增加行菩薩道的知識智慧 啟動我們的心,看盡
6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眾生苦難,用盡方 法去幫助他,即是 「自莊嚴法」。若沒有從佛聽法,又怎 能啟發我們這分愛,發菩提心,行菩薩 道呢? 因為我們已經受法,同入佛性,甘 願遊戲人間。這個時候無求所得,只求 法入心,只求法在道中,讓我們腳踏實 地,精進向前行。若 如此,才能「淨 佛國土 成就眾生」。所以,定要聞法 入佛性。
70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六集 實諦理觀 六度萬行 實諦理觀忘情執, 長情大愛菩提道, 法度一切弭苦厄, 慈悲等觀正道行。 實諦,就是一乘大法真實 的道理。人都是因為情,迷 了道 理;現在一切的感受,就是 匯集一切煩惱,構成我們現 在的人 生。
7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一位阿嬤,與先生牽扯不 完的「你我」的感情,兩個人間的感情問題,影響到下一代;這 種不歡喜、吵鬧的感情,最後就變成了恨與怨,雖然有子孫,卻 是斷了情。 類似這種案例,慈濟人看多了,「實諦理觀」;我們若能用 心觀察,懂道德之後,「忘情執」,就不要執著在彼此間那種千 絲萬縷的關係。我們要開闊心胸,一切眾生,包括至親摯愛都是 平等。 菩薩度化眾生沒有執著 心,只用愛去付出,付出就 是無所 求,這叫做菩薩 。菩薩的心,要拉長情、擴大愛 這條菩提大 直道的路才走得長、走得遠。 菩薩修行是累生累世,覺悟 的道路行來要很長久;我 們要 「信解」過去佛陀修行的過程,也要信解入自己的心,即刻發心
72 靜思法髓妙蓮華 立願,用長久的情與開闊的愛,入菩薩 道路。 我們上求下化,不斷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法度一切」,我們求法要度 得一切 ,希望眾生能消弭苦厄。想 到天下四大不調,大小災難一直重疊發 生,更要把握時間,趕緊用佛法淨化人 心,才能消災解厄。 我們要啟發人人的愛心,將每個人 都當作是我的親人一樣,願意去付出, 就是我們的目標,「慈悲等觀正道行」 , 就是我們的方向。 我們學佛,不只是聽經而已,還要
7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適應現在的社會。現在的人間,災難頻傳,大小三災重疊,社會 已經少有家庭倫理了 因此,我們要將佛的教法用在入人群度化 眾生,普遍讓人人知道,人與人間要互相愛護。
74 靜思法髓妙蓮華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七集 解佛心 大歡喜 得解之由常聞法數十年, 是故慶幸獲大善解大道, 由是近聞譬喻希有之法, 解佛心懷獲開悟之善利。 佛陀難得來人間,人間出現一尊佛得經過無數劫。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現相在人間,四十九年間很用心地分析, 讓人人清楚因緣果報。因緣果報,都是從開口動舌、起心動念、
7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舉手動足等開始造作,一切業力無不都是從心起。 過去聽法不是很了解,說不定某件事情用譬喻的法,了解道 理原來是這樣,就能啟動我們的心。原來佛法是這麼生活化,不 離開我們身邊;菩薩原來都在人間,彼此之間。 而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滅度涅槃,但是法身不滅,他 法仍在人間。希望大家的身心要依止在「四諦法」、「八正道」 、 「六度行」等,不要看輕修行的基礎。我們若能深心信解,時時 悠游在法中,自然對法就會很珍惜 不敢放棄、怠慢。 慈濟成立至今,數十年間,大家不只聽法,也身體力行,從 慈善、醫療、教育到人文。一路走過來,人間菩薩想盡辦法 要 讓人人有各種機會可以接觸佛法 「法譬如水」演繹,將集思廣 益的智慧結合起來,從入場身心就得到洗滌。進到裏面靜下心來 聽、看、感覺佛陀的慈悲 化,獲開悟的善利。
76 靜思法髓妙蓮華 「得解之由常聞」, 要常常聽法, 菩薩道一路走來,用法印證我們所做的, 絕無違背佛所教的法, 造福人群,全力 為眾生付出,「苦既拔已 復為說法」, 他了解了,我們歡喜,這就是善利。 「由是近聞」,大家聽聆 《法華經》, 已從〈序品〉而〈方便 品〉,而到〈譬 喻品〉,現在應該要深 心信解,要去體 會佛陀一大事因緣在 人間,「獲開悟之 善利」,我們要很感恩。
77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八集 一乘大法 無量珍寶 多求人心多不足, 無求而得喜足 , 忽然得聞記成佛, 豈能不喜樂慶幸。 人心愈求愈多愈不滿足。問天下很多的大企業家,「足夠了 嗎?」「還沒,繼續擴張中。」穩坐世界排名第一的人,擔心位 置不保;排名第二的,前面有一個需要超越,第三的就更不用說
78 靜思法髓妙蓮華 了,所以愈求愈多,心愈不足。何況一般人? 人生苦難偏多,一無所有的人,若能無求而得,得到的就會 有意外的歡喜。 地藏菩薩顯跡應化人間 所度的眾生有塵沙數之多,誓願度 盡地獄一切眾生,他才要成佛,很不簡單! 《法華經》,佛陀的弟子已經慢慢將心開闊,接受大法了, 了解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開始要發心了。忽然間聽到聲聞也能 得佛授記,將來也會成佛,這是非常微妙的法,不求自得,這種 歡喜,得未曾有。 地藏菩薩都無所求,只是不斷不斷地付出,看到眾生離 地 獄,他最 ;若又墮落地獄,則是他最心痛的。因此,地藏菩 薩替眾生擋住地獄門,人間若能淨化,自然就不會再墮地獄。 佛陀要涅槃之前,將所有眾生全部付託給地藏菩薩,但是來
79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到《法華經》,佛陀期待人人都能成佛, 人人都有行菩薩道的使命,不是只 有地 藏菩薩。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這種「深 自慶幸」,是過去認為不可得,但 是現 在已經得到了。這種無量珍寶是不 求自 得。 無量的珍 寶,是世間 人人所追 求 的;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 比珍 寶還 更珍貴的法。唯有真實的妙法 才 能成 長慧命,斷除我們的煩惱業力。 佛陀晚年,希望人人要荷擔如 來家 業,天下事,天下人有責任 何況 我們
80 靜思法髓妙蓮華 修行,承佛教化,一定要負起這樣的責任。人生庸庸碌碌,求得 再多,還是不滿足;即便所 求圓滿,瞬息無常,還能帶走 什麼 呢?唯有法入心,守住甚深微妙的法在生活中,能助長慧命,活 絡我們全身的細胞,就是最快樂、最歡喜的了。
81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三九集 樂說譬喻 循善誘誨 法說譬喻領悟, 對治求五利使, 果報之增上慢, 說三界火宅喻 , 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
82 靜思法髓妙蓮華 「法說譬喻領悟」,佛用很多的心思說種種法,五時施教, 將覺悟的心靈境界,面對法身菩薩說成佛的法。而面對凡夫,要 將他引入佛法來,就要用「阿含」慢慢誘引,讓他們知道因緣果 報觀,了解「苦集滅道」;人間現實的苦難、無常、 煩惱累積等, 由不得自己受業力的牽引,輪迴六道苦不堪。這些法就要說十二 年。 然後,大家了解了,用心下功夫在去除煩惱 截斷攀緣、惡 緣。佛陀趕緊再上層樓,說 方等」 破「有」、執著的心,讓 大家了解一切空幻無常,如是說了八年。 二十年過去了,但是只斷無明,塵沙惑的煩惱還未斷,接著 再說「般若」,說得五蘊皆空, 一切非常微細空的道理都分解 出來,也說了二十二年。 接著就是《法華經》,從《般若經》一轉 就在「空」的教
83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法,再加上「妙有」。你要成佛,還未啟發真如本性,真如本性 就是成佛的境界;成佛的境界就是回歸到初覺悟時,華嚴海會那 種靜寂清澄,永恆無染的境界。這時為人間說《法華經》,是佛 成佛之後的境界 讓人人回歸如來清淨的本性。 佛要用種種說法,在四十多年間方便隨機逗教,以對治想趕 快得度的「五利使」。「五利」,表示心很急,知道人間一切虛 幻,一切造作還有六道輪迴 所以要趕快找一條捷徑, 就容易「差 毫釐,失千里」。 這種「五利使」的果報還是在「增上慢」。他以為自己已斷 身見、斷邊見、斷邪見、斷見取見、斷戒禁取見,已經得道了。 其實,修行本來就要按部就班,方向要正確,斷除內心一切 煩 惱。 過去所開的路,現在是萬法歸一。所以,佛陀在〈譬喻品〉
84 靜思法髓妙蓮華 就用「三界火宅」作譬喻。長者循循善誘,讓孩子們懂得逃出火 宅獲救了,且又擁有大白牛車莊嚴的寶物。「再說窮 譬喻」, 是孩子違背父親,離開了家庭,變成貧窮兒,對父親的呼喚,心 中還是有疑,所以不肯入佛真如本性的門,不敢進來。 二品皆以父子相稱者,佛於弟子有作成之德,故比之如父; 弟子於佛有纘述傳承之功,故比之如子。「父子各說四十年中 許多施受教法曲折」,這四十多年的時間,施教的是佛陀,受教 的是弟子;不論「施」與「受」,都有很多曲折,歷時四十多年 的時間。 一直到晚年,佛陀老了,弟子也老了,「始得父子投機」。 現在父親老了,孩子也老了,才說「我理解 」;佛的本懷,現 在弟子體會到了,「故二喻 」,這兩種譬喻,「各盡本懷 」。 佛已經盡他的本懷,要施教給弟子;弟子也要將佛陀的教法 心
85 信解品第四.法髓手札開示 來。在〈信解品〉,這四子再用譬 喻述 說。 「智者以譬喻而得解」,譬喻 是高 智慧,用最高的智慧解釋道理;其 實用 智慧述說這個譬喻,也要用智慧來體會。
86 靜思法髓妙蓮華 ○ ○ ── 二 一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晨語開示/靜思妙蓮華七四 集 荷擔家業 莫學小道 莫信小教,偏毫差大; 莫學小道,喻稚幼小; 莫習放蕩,令增欲意; 莫貪享樂,迷回道路。 我們既已發心立願學佛,不要又退失 退大就小了。難得 人身,難聞佛法,能夠聽到佛法真諦,不要再相信小教。小教, 讓我們的心無法開闊 只顧在自己不要與人結緣,斷了人間緣,
RkJQdWJsaXNoZXIy MTI1Mjcw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