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665期

攝影/蕭耀華 修己和合,共善天下 珍視分秒,利濟蒼生, 付出有「功」,利人有「德」; 修己和合,典範帶動, 世世菩薩緣,共善天下安。 ‧ 證嚴上人 靜思晨語 慈濟月刊 慈濟援建臺中市花東、自強新村啟用 長住久安新原鄉 慈濟援建臺中市花東、自強新村啟用 封面故事

001 2022.4 祈願安住人間 ○ 社‧論 慈濟 三月初,在烏俄戰火的威脅下,眾多烏克 蘭民眾倉惶逃離家園 。慈濟展開人道 救援行動,初步於鄰國波蘭邊 界提供緊急 物資,祈願烽火早日平息,還給他們安居的 家園。 人禍與天災始 終是人類生存 嚴酷的考 驗,需要各方對受難者伸援,時間可能長達 數十年。臺中市霧峰區花東新村及太平區自 強新村居民新 最近落成,就是一例。 兩村都是都市邊緣的原民部落 ,居民大 多是花東的阿美族人。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 震後,他們住居和生活都陷入困境 ,在國有 土地上搭建臨時屋,二十多年來無法重建, 安全堪慮。臺中市政府與慈濟合作,在兩村 原址以社會住宅精神援建永久屋 。 都市原民部落始自一九六 年代起,臺 灣經濟起飛,帶動了勞動需求;此外,商品 消費方式衝擊部落社 會自給自足的經濟模 式,傳統生計難以應付生活。因此族人陸續 遷徙至都會區尋求就業、就學機會,至今都 市原住民人口已占原民人口逾六成 ,以阿美 族人居多。 由於社經及教育背景相對弱勢 ,大部分 族人當年從事如礦工、營造工人或遠洋漁業 等高風險職業,女性則投入紡織廠作業員 、 美髮等工作;以多數阿美族人投入營造業 , 成為板模師傅而言,原住民為臺灣經濟建設 留下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都市較高的生活支出 ,令族人購屋、租 屋也相對困難。他們在都市邊緣的河岸搭建 自己的聚落,集結成彼此互助的紐 帶 ;然 而,此住居型態也引發公共安全的風險 。 本期封面故事報導,居民在震災後,生 計雪上加霜,憑著巧手以撿拾來的 廢棄建 材,在極短時間內搭建了棲身之所 。 如今兩村以社會 宅精神重建 ,則有多 方考量。即在購屋與租屋市場之外 ,政府必 須掌握一定數量有基本居住品質的住屋 ,在 經濟弱勢者可負擔之範圍 ,採﹁只租不賣﹂ 方式,搭起社會安全網。 臺灣直到近十年才開始推動 , 雖然面臨都市空間緊縮等挑戰 ,以致存量難 以提升,卻也在建築規畫及社區營造上有更 多空間。此次兩村的重建,也顧及原民文化 傳承及社福資源的挹注。 慈濟援建永久 屋最早可溯及 一九六七 年,為獨居於茅草屋的失 明老人李阿拋建 屋;往後更在莫拉克風災,與政府合作為受 災居民援建永久住宅。願一本初衷,將十方 之愛點滴匯聚,祈願受災者安住人間。

002 心靈交流道 忍耐生智慧 香港新冠 肺炎疫情 元月起 升溫,我先是因為氣 溫突然下 降而感 冒 ,初癒後 又確診 染 疫,病情嚴重且反 覆 ,居家隔 離了近一個月 。 第一天快 篩呈 ﹁陽性﹂, 隔天變為﹁陰性﹂;第四天滿 懷歡喜,期望著七天後 能再到 社區發放防疫 物資 ,可惜才 五天又再﹁復陽性﹂ 心情像 從山頂跌落谷底 。 想不到第 九天 ,同住的八 十五歲母親確 診了 ,害怕親人 離別的不安 ,牽動著長久壓 抑 的壓力頓時爆 發 ,令我難以承 受。不知自己何時 能痊癒 ,家 母又染病,我們該何去何從 ? 睡不著,走到佛前 虔誠合 十:﹁不求自身安否 ,只求年 邁母親早日痊 癒 。兒子願折十 年壽,祈願老人家健 康長壽 、 永遠快樂。﹂我在第十二天 痊 癒後繼續居家 隔離 ,且全力照 顧病情日漸穩定的媽媽 。 這次我更 明白 ,行善、行 孝是不能等的 ,逆境中更要沉 住氣,忍耐才能長出 智慧 ,才 知道路該如何走 。 感恩慈 濟人的 問候與 關 懷,為我們送物資 和食物到家 門口的貼心 ,法親之情無言 感 激。願疫情早日弭 退 ,人人生 活安定、無災無難。 香港 吳萬里 還好我有留下來 這天在臺 中慈濟醫 院擔任 醫療志 工 ,一位小 姐拄著 枴 杖、抬頭張望,她微微一顫 , 我趕緊 上前攙 扶 。小姐叫 做 ﹁小慧﹂,原本想帶她到 了檢 查處,就可以 回定點 繼續服 務;突然想起志工 黃明月說 : ﹁透過與你生命 短暫的相遇給 愛,或許她正面臨 困難 ,正在 等待你⋯⋯﹂ 念頭一轉 ,我留下來 陪伴 小慧填寫資料 ,才發現她右手 掌變形,右腳踝架著護 具 ,左 腳微顫。小慧客氣地拒 絕坐輪 椅,我再次誠懇說 道 :﹁不會 麻煩,我很快 就回來 ,等我 喔!﹂她坐上輪椅 :﹁終於可 以坐下了!腳好痠,太謝謝師 姊了!﹂ 和小慧聊 起日常生 活 ,她 說居服員每週 來協助洗澡和 整 理家務兩次 ,雖然生活無虞 , 但自己車禍後 無法工作 ,﹁一 起租房子的弟 弟常說 ,沒有義 務要養 我 ,我也沒 有要他 養 啊!﹂她含著淚。 家裏養了 三隻貓 ,她的雙 腳有多處被跳 蚤叮咬的痕跡 , 自己又強迫似 地整晚清理 ,也 就整晚沒睡;她的雙手好冰,身 體也瘦,平時只吃些營養餅乾, 就怕胖了會讓這雙腿更吃 力 ! 小慧的生 活與就醫 真的需 要協助,我推著她到社 服室 , 讓她單獨與社 工師談談 ,再陪 著她釐清混亂 的思緒 。她決定 只留一隻貓陪 伴 ,好先把家裏 跳蚤的問題解 決 ;我說,如果 之後再來慈濟 醫院就醫 ,志工

003 2022.4 【慈濟月刊‧歡迎投稿】投稿地址︰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 慈濟月刊編輯部 傳真電話︰02-28989994 e-mail ︰tzmonthly@daaitv.com 慈濟 可以協助推輪椅 ! 小慧說:﹁今天能遇 到師 姊真是太感謝 了 !不然自己一 個人,真不知 道怎麼 完成檢 查⋯⋯﹂送走她,一種安心的 感覺上來!還好,今天有留下 來陪伴小慧。 黃明月師 姊說的對 ,在醫 院裏有很多飽 受病苦的人 ,需 要志工用慈悲 喜捨的心疼惜 、 給愛。我做到了,心也跟著安 了,能把肩膀給人 靠是一種幸 福! 彰化 黃麗玉 我做到了耶! 去年十月 承擔靜思 精舍防 疫志工勤務 ,一日早齋後 ,廊 道遠處聽見陳 美羿老師喚著 同 行的梁安順師 兄 ,原來是美羿 老師曾向證嚴 上人發願 ,要邀 請全臺的人文 真善美志工 ,發 掘當區溫馨感 人的篇章 ,由她 每天列印出一篇文稿呈給上人。 ﹁我想邀請 梁師兄提 供一 篇文章。﹂梁安順師兄不 假思 索地點頭答應 ;一旁的我看著 他每天忙完志 工勤務 ,不論睡 前或是工作空 閒 ,便埋首記錄 溫馨故事和精 舍生活 ,讓我也 想提筆試試 ,但左思右想 ,總 是沒有動筆。 十四天的 精舍防疫 志工結 束後,接著趕到靜思 堂參加慈 誠委員培訓尋 根精進研習營 。 回到彰 化的家 ,同修簡 淑絲 問:﹁收穫肯定很多喔 !﹂ 我描述著 ,看見年輕 人接 棒,還有我們從小 看著長大的 孩子上臺分享 後 ,到上人座前 頂禮,上人欣慰叮嚀 ,我真的 很感動!﹁感覺很有畫面 耶 ! 趕快去寫一篇 ⋯⋯﹂ 什麼?我不會寫 ,過幾天 等我有空再慢 慢寫 ⋯⋯淑絲緊 追著:﹁不行!有了感動就要 趕快寫,不然會忘了 。﹂我躲 進書房 看書 ,一會兒 累 正 準備休息,腳步聲與催促同時傳 來⋯⋯ 我忍著疲 憊 ,努力張大 雙 眼,腦海又 浮現了 當時的 感 動,開始下 筆 。分秒不 停過 去,天色未亮時終 於完成了 , 馬上關掉電腦休息 。 每一回,看到美羿 老師在 通訊軟體群組 中無私傳授與 鼓 勵,以及彰化筆耕 志工們認真 學習的精神 ,還有一篇篇好 作 品的呈現,我也運用手機 記下 感動 小故事 ,回家後再用電 腦整理成篇 。害怕書寫的我 克 服障礙,無論是拍照 、撰稿, 也協助 聽打常 住師父 的開示 稿。 上人曾對 中區人文 真善美 志工開示:﹁莫忘那一年 、那 一人、那一件事,更不要忘掉 為自己寫歷史 ,人人心中都有 一座莊嚴的寶 塔 ,請大家讓自 己的這一座靈山 湧現 。﹂ 為慈濟寫 歷史 ,也為自己 留足跡。很感恩美羿老 師帶動 大家當﹁快樂筆耕團隊 ﹂,我 想 聲說:﹁上人,我做到了 耶!﹂ 彰化 陳春來

目錄 二 二二 年四 月一 日出 版 第 期 九二一震災後,中部受災原住民 搭建了霧峰花東新村及太平自強 新村兩個臨時聚 落安身;歷經 二十二年各界努力,慈濟受政府 之託原地重永久性住宅,今年 春季落成啟用,住民遷入穩固新 居。 (攝影/黃筱哲) 社論 祈願安住人間 無盡藏 用愛庇護天下平安 證嚴上人 封面故事 撰文 葉子豪 攝影 黃筱哲 頭目帶部落入新屋 撰文 臺中慈濟志工 攝影 黃筱哲 親師生 坦白話 能不能好好說話? 撰文 李秋月 插畫 鍾庭嘉 健康百寶箱 你累了嗎?上班族提神指 南 撰文 林惠敏 插畫 林家陞 線上請法籤 修行的「靈感」 撰文 潘靜涵 助人線上 當病魔意外降臨 口述•卓麗珠 採訪整理•廖哲民 特別報導 撰文 張麗雲 攝影 黃筱哲 正視痛苦 關懷如平常 口述 吳平常 採訪整理 張麗雲 我的朋友 紀邦杰醫師 撰文 張麗雲 攝影 黃筱哲 慈善臺灣 臺中興中街大火 支援救災前線 撰文、攝影 臺中慈濟志工 慈善國際 香港第五波疫情 衝向高峰 撰文 李寒梅 荒涼戰場 螢火微光閃耀 撰文、攝影 謝勤 齊心防疫 不忘環保 撰文、攝影 林惠鴻 慈善國際 從「德運輪」下船返回緬甸 昨日船長 今日志工 撰文 郭敏姿 寰宇映像 中國大陸四川 偏鄉學童享用淨水 撰文 葉萍、邊靜 菲律賓計順市 疫苗派對初體驗 撰文、攝影 臺灣 打包全臺愛心,馳援烏克 蘭難民 撰文 葉子豪 攝影 蕭耀華 人物誌 做「傻事」的人 撰文 王燕玲 從三十年酒癮清醒 撰文 施金魚 攝影 潘常光 用打人的雙手擁抱愛 撰文 寧蓉 受用的一句話 當靜思語走入校園 撰文 林雪儒 百川歸海 「覺性的宗教」對人類和 平應有的使命 撰文 林安梧 長住久安新原鄉 慈濟援建臺中市花東、自強新村啟用 流浪天涯有 醫 靠 ○ 6 6 5 線上捐款 ▎贊助慈善、 醫療、 教育志業 郵政劃撥帳號:06887791 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 請指定用途: 1. 慈善:臺灣貧戶長期濟助、急難救助 2. 醫療:推展醫療志業 3. 教育:推展完全化教育志業 4. 國際:國際救援、災後重建 ▎贊助人文志業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 請指定用途: 1. 隨喜助印《慈濟》月刊或《檀施文庫》 2. 每月捐助 100 元(一年 1200 元)以上,加入「慈濟道侶 檀施會」,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檀施文庫》出版品 3. 參加「大愛之友」贊助大愛電視臺 ▎慈濟基金會誠摯邀您加入慈濟會員 1. 線上捐款 一指積善共造福緣 一念成功歡喜功德 2. 郵政劃撥、銀行轉帳定期定額自動捐款 1 6 8 ‧ ‧ 20 ‧ ‧ ‧ 24 ‧ ‧ 26 ‧ ‧ 28 ‧ 30 36 ‧ ‧ 48 ‧ ‧ 50 ‧ ‧

本雜誌採用環保大豆油墨印製 愛惜資源 請廣為傳閱 中華郵政臺北誌字第88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1967年7月創刊‧2022年4月1日出版 第665期 發行人/釋證嚴 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 平面內容創作中心傳播長/王志宏 總編輯/王慧萍 主編/呂祥芳 編輯/李秀玲、葉又華 採訪召集人/李委煌 撰述/葉子豪、廖哲民、張郁梵 攝影召集人/蕭耀華 攝影副召集人/黃筱哲 攝影/顏霖沼 美術設計/陳玉凌 數位主編/楊舜斌 企畫撰述/葉文鶯、黃秀花 行政編輯/蔡嘉琪 感謝 新豪華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免費製版 繪畫志工/林家陞、林淑女、蘇芳霈 校對志工/簡素珠、林美枝、張素卿、陳輝明 印刷廠/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部/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2號12樓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慈濟期刊部 電話:(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讀者索閱電話:(02)28989000轉1165 傳真:(02)28989966 Printed in Taiwan ▎慈濟月刊免費贈閱 歡迎到各地慈濟會所取閱 如需定期郵寄到府, 酌收一年份郵資 NT$165 元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 ▎數位閱讀慈濟月刊 \ 立即體驗 PDF 全螢幕電子書 101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平安之道】 茹素護生、放生,種下健康的因,播下愛的 種子。 【堪得忍耐】 不忍人間苦難,堪忍各種境界,為眾生鋪出 一條路。 釋德 54 ‧ 56 ‧ 60 ‧ 64 ‧ 66 ‧ 70 ‧ 72 ‧Jamaica Digo 74 ‧ ‧ 78 ‧ 84 ‧ ‧ 88 ‧ 96 ‧ 100 ‧ 社論 祈願安住人間 無盡藏 用愛庇護天下平安 證嚴上人 封面故事 撰文 葉子豪 攝影 黃筱哲 頭目帶部落入新屋 撰文 臺中慈濟志工 攝影 黃筱哲 親師生 坦白話 能不能好好說話? 撰文 李秋月 插畫 鍾庭嘉 健康百寶箱 你累了嗎?上班族提神指 南 撰文 林惠敏 插畫 林家陞 線上請法籤 修行的「靈感」 撰文 潘靜涵 助人線上 當病魔意外降臨 口述•卓麗珠 採訪整理•廖哲民 特別報導 撰文 張麗雲 攝影 黃筱哲 正視痛苦 關懷如平常 口述 吳平常 採訪整理 張麗雲 我的朋友 紀邦杰醫師 撰文 張麗雲 攝影 黃筱哲 慈善臺灣 臺中興中街大火 支援救災前線 撰文、攝影 臺中慈濟志工 慈善國際 香港第五波疫情 衝向高峰 撰文 李寒梅 荒涼戰場 螢火微光閃耀 撰文、攝影 謝勤 齊心防疫 不忘環保 撰文、攝影 林惠鴻 慈善國際 從「德運輪」下船返回緬甸 昨日船長 今日志工 撰文 郭敏姿 寰宇映像 中國大陸四川 偏鄉學童享用淨水 撰文 葉萍、邊靜 菲律賓計順市 疫苗派對初體驗 撰文、攝影 臺灣 打包全臺愛心,馳援烏克 蘭難民 撰文 葉子豪 攝影 蕭耀華 人物誌 做「傻事」的人 撰文 王燕玲 從三十年酒癮清醒 撰文 施金魚 攝影 潘常光 用打人的雙手擁抱愛 撰文 寧蓉 受用的一句話 當靜思語走入校園 撰文 林雪儒 百川歸海 「覺性的宗教」對人類和 平應有的使命 撰文 林安梧

006 ○ ╲ 無盡藏 氣 候變遷 、瘟疫 難 平,再 加上人 禍 戰爭,四大不調、 人心 不調,這個時代有 多重 的人間苦難。近期 因為 俄羅斯 與烏克 蘭的爭 端,造成幾百萬人 的難 民潮;他們所有的 一切 都帶不走,只求全 家平 安,行經幾十公里 、幾 百公里到鄰國避難 ,隊 伍漫長 擁擠, 有的揹 著、抱著幼小的嬰 兒, 手裏還牽著已經會 走路 的孩子,年齡較大 的在 後面跟著,攜家帶 眷, 跟著人潮走;感覺 逃難 的路途沒有盡頭, 遼闊 的大地,何處可依止? 每一回感覺時 間過 得很快,馬上腦海 中就 會轉過來,對有福 的人 來說確 實如此 ,但在 烽火中的人每一刻 都很 「難過」。這一秒 鐘, 跟你我同在天地之 間, 有多少苦難人正等 待著 我們伸出援手?此 時此 刻要提起悲憫心、 理 心,挑起責任,再 呼籲 愛心更普遍,菩薩 情拉 得更長。當善念從 四面 八方匯聚起來 就 能做 很多好事;如果人 人有 同樣一念心、一分 愛, 愛的能量擴大,能 夠幫 助更多人到達身心 安穩 的地方。 善與愛的這念心能包 容一切,可以調和出好天 氣、好生態。我們 要虔 誠祈禱,以善念之 氣、 清流之氣來減輕沉 重的 業力,讓祥和瑞氣 消滅 狂亂濁氣;祈禱塵 埃落 定,人人安穩樂處。 人的心念與動 作是 善或惡 ,都是 差之毫 用愛庇護天下平 安 這一秒鐘、同在天地之間, 有多少苦難人正等待著我們伸出援手? 提起悲憫心、挑起責任,呼籲愛心更普遍。 證嚴上人 主講 編輯部整理 二 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三 月十五日 流光過隙(局部) 林淑女

007 2022.4 慈濟 警惕,人間不能再 有衝 突;心中要有愛 ,用愛 來庇護天下平安, 要 再讓這樣悲悽的畫 面出 現。 人心平靜和氣 ,才 能讓人禍消弭。將 欲念 一分分減掉、煩惱 一分 分淡掉 ,自然 心靜意 定;能 夠愛人 、原諒 人、寬以待人,所 做的 都是造福人間的好 事, 人與人彼此相見, 都是 笑顏以對,互動溫 馨和 諧,天下才能太平。 世間人、事、 物, 包括自己的呼吸、 生活 的環境,難保如常 ,平 安的任何一刻都值 得我 們說感恩。理解了 人間 無常,知福、感恩 ,還 要珍惜身邊的人、 珍惜 人生、 生命。 釐。人 人的心 維持平 靜,人間平平安安 ,大 家好過日子;若有 少數 人心念一動,有權 力的 人一個決策就讓很 多老 百姓不知為何社會 動盪 不安,生活窮困、 物資 缺乏,戰火一起, 就再 也沒有好日子過。 一念不平衡, 想要 占為己有,原本不 該做 的事,卻隨著欲念 去做 了,造 作很多 傷害別 人的事 ,最終 造成人 人自危難安。想到 那些 逃難的家庭前途茫 茫, 沿途飽受心靈驚惶 分 秒提心吊膽,寸步 無法 停留,即使至親摯 愛在 身邊倒下 還是只 能往 前走。這是多麼難 以描 述的心境,很苦、 很不 捨、很不忍。更要 時時 不要輕視一點 愛, 一點一滴的亮光也 能給 予苦難人方向和希 望。 要不斷啟發愛心, 願意 付出行善的人愈多 ,眼 界愈寬廣,可以聽 到各 個角落裏有人呼救 的聲 音,看 到苦難 人在哪 裏,迅速伸出雙手 扶助 他們。 每天在人群中 ,關 懷人間、關懷大地 ,能 開啟我們的見識; 如果 自我封閉,如同把 窗戶 關起來,看不到外 面的 光明,不知道時間 的流 逝。心腦封閉了, 智慧 也會慢慢消失。 反省心胸是否 開闊 足以包容天下,行 為有 無偏頗;修行在自 己, 但是力 量要付 出於大 眾,做 出典範 帶動, 營造出祥和的境界 ,讓 人心隨著多數人行 善, 自然惡念消弭、善 念增 長。 菩薩 道離 我們 不 遠,在我們的腳底 下、 在我們發一念心, 舉足 動手都是好事,就 是這 麼簡單。守己修行 共 善天下,一個個典 範彼 此感動,就從孤單 變成 群眾,讓愛從我們 的範 圍開始普遍擴大。 學習千手千眼 觀世 音菩薩,伸出雙手 來救 人,還要有地藏王 菩薩 的大願 力,有 願就有 力,有心就能造福 。當 人人無所求付出, 無貪 無染,你心、我心 、他 的心會合在一起, 處處 是菩薩淨土。請大 家多 用心。

市府與慈濟合作重 建臺中太平區的自 強新村,從九二一 震災後的臨時居所 成為嶄新住宅區。

封面故事 長住久安新原鄉 慈濟援建臺中市花東、自強新村 啟用 九二一震災後,臺中出現兩個原住民部落 霧峰吉峰村的花東新村,太平頭汴坑溪畔 的自強新村。 當年拾掇廢棄建材應急拼起的家園,歷經 二十二年各界努力, 變身為堅固堡壘,守護世代安居。 撰文 葉子豪 攝影 黃筱哲 ── ‧ ‧

010 ○ 三 月初春,時雨時晴,若 逢陽 光露臉,搬家的人們就 得把 握好天氣加快進度。頂著有 點熱 度的豔陽,臺中市太平區自 強新 村住戶楊志豪,與太太小心 翼翼 地把床架從小貨車上搬下來 ,暫 放在新家大門旁的空地。一 位長 者坐在塑膠椅上,靜靜看著 他們 忙進忙出,流露出﹁老神在 在﹂ 的安適。 ﹁這是我 外公,九 十一歲 了,跟我舅舅住。﹂身為後 生晚 輩的楊志豪,大略說明一家 人在 自強新村居住的概況。 四十五歲的他,是家 中主要 經濟支柱,三個孩子中 長 女已 出社會工作,很難想像九二 一 地震當下,年僅二十多歲的 夫妻 倆,是如何克服從未遭遇的 危險 與驚恐,保 護才出生兩 個月的 她。二十二年過去了 昔日 倖免 於難的小女娃 已長成比媽 媽還 高的成年人;次女與獨子, 也分 別就讀大一和高一。 ﹁這裏本來是廣場, 然後旁 邊都是住家。﹂楊家大姊略 說舊 自強新村拆除前的景況,三 個孩 子有記憶以來,對家 印象 就是 一整排由鐵皮、木板搭蓋而 成的 臨時屋,以及可以舉辦豐年 祭, 讓孩子遊玩的廣場。至二 一七 年十一月拆除,一家人搬出 去租 房子,再回到原地入住新房 ,那 簡陋但充滿兒時歡笑的場域 ,也 只能從記憶裏去追尋了。 ﹁我總共隔了四間, 每間放 一張床,可以睡就好了。﹂ 遷入 慈濟援建的自強新村,楊志 豪為 了容納一家三代六口人以及 寄居 的姪子,在分配到的二十八 坪、 兩層樓的新屋,隔出四間臥 房, 空間其實有一點擠,但比起 九二 一震災後急就章搭成的舊 ,真 是好太多了。不僅不用煩惱 下大 雨漏水、颱風侵襲,更重要 的是 可以住一輩子,並傳承給下 一代。 居民入住後需要自行 承擔土 地租金、房屋稅、社區管理 費等 費用,但換算下來,仍然比 在外 面租房子便宜許多,而且不 必擔 憂租約到期。 二十二年的期盼 三月六日啟用典禮當 天,走 進嶄新的自強新村,眼前所 見的 住宅,不管是面積十四坪的平房, 還是可容納較多人口的二十八坪兩 層樓房,樸實而堅固,社區旁有公 園供休憩,消防分隊近在咫尺。 看到如此優美舒適的 居住空 間,不少經歷過九二一地震 ,走 過二十多年﹁苦日子﹂的年 長居 民心情激動,在完成點交接 過鑰 匙的那一刻,甚至是雙手顫 抖, 眼眶含淚。 自強新村住民楊志豪(左一)搬 入新居,高齡九十一歲,也住在 自強村的外公(坐者)來訪, 同享喬遷之喜。

011 2022.4 慈濟

草湖溪 臺中市 南投縣 太平區 霧峰區 自強 新村 花東新村 自強新村 花東新村 • 地點:太平區福隆里,頭汴坑溪畔 • 地點:霧峰區吉峰里,草湖溪畔 • 戶數:49戶 連棟式樓房,依每戶人口分為14、28坪 二種規格 活動中心1座 • 戶數:46戶 集合式住宅共2棟,有電梯及無障礙設施, 依每戶人口分為14、28坪二種規格 活動中心1座 慈濟援建小檔案 頭汴坑溪 自強新村(上圖提供/臺中人文 真善美志工)及花東新村永久屋 三月啟用;居民揮別住了十八年 的鐵皮木板屋(下圖提供/陳玉 蘭),租屋四年後遷回新居。 ﹁有點不可思議,有 一段時 間我也是懷 疑﹃可能嗎 ?﹄能 夠爭取到, 一路上真的 很辛酸 啦!﹂來自高雄的布農族媽 媽趙 秀珍表示,自己的娘家就是 在莫 拉克風災中 被土石掩埋 的小林 村,早年從故鄉嫁到中部 和先 生打拚多年,好不容易買了 房, 卻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毀於一旦! 大災之後謀生不易, 夫妻倆 無力重建,只能帶著孩子到 頭汴 坑溪畔的自 強新村現址 暫時安 身。來到這個阿美族人占大 多數 的臨時聚落,一家人與左鄰 右舍 相處融洽,沒有族群的隔閡 ,大 家煮大鍋菜吃大鍋飯,甚至 一起 冒險進入危樓做﹁資源回收﹂。 ﹁哪個地方有地震後 倒塌的 公寓大樓, 就去那裏拆 大門、 拆窗戶啊。 我們白天要 上班, 就利用晚上或週日休息的時 候蓋 房子。﹂趙秀珍訴說災後克 難生 活,同甘共苦的鄰居們也打 開話 匣子。不知不覺聊到中午時 分, 有人提醒道:﹁準備去花東 新村 啦!﹂ 午後天氣受到鋒面及 冷氣團 攪局,從晴朗轉為陰霾,然 而花 東、自強兩個原住民新村的 九十 五戶居民們,依舊以太陽般的熱情 克服陰天與低溫 熱熱鬧鬧 地參 與新居落成慶祝儀式 年 事已 高的耆老到被媽媽抱在懷中 的嬰 兒,都穿上傳統服飾盛裝與會。 不同於自強新村連棟 式的建 築群,位於霧峰區草湖溪畔 的花 東新村,因基地面積較小, 改採 一般集合式住宅的形式。整 個社 區以活動中心及廣場為核心 ,左 右兩側各建 一棟樓高三 層的住 宅。由於活動空間較為緊緻 ,特 地前來的自強新村村民,與 下樓

013 2022.4 慈濟

014 ○ 參加慶典的花東新村住戶, 一下 就把現場擠得人山人海。 數百名穿著傳統族服 的阿美 族人,與﹁ 藍天白雲﹂ 的慈濟 志工團隊,共同構成了喜 氣洋洋 的人文美景。這一天,慈濟 人等 了四年多,而兩村的原住民 族人 從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 足足 盼了二十 年,終於等到了 可以 ﹁長住久安﹂的新家。 是異鄉也是原鄉 ﹁這是臺中市做得最 久的建 設,超過十年以上,經過三 個市 長,三任原住民主委,從二 一 一年開始啟動⋯⋯﹂臺中市 長盧 秀燕首先帶領眾人向慈濟和 證嚴 上人致謝。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 長林碧 玉,接著講述上人對鄉親們 的關 懷:﹁上人 在整個設計 的過程 中,和建築師討論超過二十 次。 他說這不只是一棟房子,更 要讓 花東新村的永久屋為三層樓高的 集合式住宅,內部設有電梯及無 障礙設施,照顧年長者行動。 流離在外的遊子能落地生根 ;而 且不只是這一代,是世世代 代在 這裏成家立業。﹂ 花東、自強兩原住民 新村的 援建案,堪 稱民間團體 與政府 協力合作, 造福弱勢民 眾的指 標性案例, 慈濟志工的 關心, 營建團隊的用心,以及各級 公務 員戮力從公的辛勞都功不可 沒。

015 2022.4 慈濟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仍在原 住民 鄉親們自立自強重建家園與 部落 的堅持。 ﹁是九二一 地震造就了這兩 個村!﹂花東新村住民陳玉蘭 直 白地說。身為阿美族族語老 師、 臺中市都市原住民族部落文 化發 展協會前理事長,她同樣是 離開 原鄉部落、到都市謀生 ﹁ 都市 原住民﹂,年近七十的她敘 述自 己在他鄉落地生根的故 , 與花 東新村一路走來的歷程。 ﹁在原 鄉沒有什 麼謀生的 機會,光靠 農作已經不 夠養家 活口,很多 人跑到北部 去討生 活。﹂陳玉蘭高中畢業後離 開了 花蓮縣玉里鎮的原鄉,到臺 北擔 任百貨公司銷售員,後來隨 著漢 人丈夫帶著兩個女兒移居臺中。 一九九七年,陳玉蘭 的妹妹 車禍全身癱瘓,妹夫受不了 照顧 的壓力離家出走,她與大姊 於是 代替妹妹撫育五個還是嬰兒 、稚 子的小孩。對於尊崇母系的 阿美 族人來說,娘家有困難,嫁 出去 的女兒鼎力相助是理所當然 ,但 漢人丈夫卻無法接受而離婚。 租屋處在九二一震災後毀損, 他們暫居帳棚,後來得知同 為阿 美族人的﹁原住民生活教育 協進 會﹂顧問潘天明,號召族 到當 時的霧峰鄉草湖橋下的溪床 蓋臨 時屋,他們也跟著搬過去安身。 臨時屋的位置,在草 湖溪兩 岸堤防間的行水區,水利局 擔心 颱風、豪雨來襲時會有危險 ,於 是要求族人搬遷,最後眾人 在花 東新村現址落腳。許多族人 在工 地工作,他們帶回堪用的板 模當 作房子的牆 門、窗或家具 大 家就到危樓裏搬廢棄不要的 地震後僅僅一個月, 一個完 兩村皆設有活動中心及廣場等公共 空間,因應村民舉辦歲時祭儀、幼 兒托育、青少年課輔及長者照護等 需求。

016 全由族人自 己動手搭建 的新部 落,就在當時霧峰鄉吉峰村水 利 局大樓旁的空地建成了。由 於 民大多來自花蓮、臺東的阿 美族 人,於是將社區定名為﹁花 東新 村﹂。 住家臨時 由鐵皮、 木板搭 成,飲用水要花錢購買,用 電得 靠租借的發電機,生活中充 滿了 落成啟用典禮當日,花東新村一 戶住家裏,肩 背「情人袋」 的 父親(左)忙著整理家當,兒子 (右)早已穿好族服,向族語老 師學習。 諸多不便與困難,然而卻意 外地 創造了一個讓族人們可以按 照原 鄉文化、想法生活的環境。 左鄰 右舍多是有著共同語言、文 化、 生活經驗的阿美族人,重要 的文 化習俗也因為族人聚居在一 起而 更能傳承。 陳玉蘭表示:﹁以前 族人只 有一年一次的聯合豐年祭才 能聚 在一起,這裏雖然住得很簡 陋, 可是一起生活,凝聚力就愈 來愈 強,好像回到了原鄉部落!﹂

017 2022.4 1個現象 禁止內用,外送外 賣數量激增,回收 物中的紙容器、鋁 罐、寶特瓶激增 慈濟

018 ○ ○ ○ 各方為重建解套 花東新村建成不久, 慈善組 織也開始關 注。慈濟志 工訪視 後,向村民們提議援建組合 屋社 區。但村民們對於未來能否 在此 久居感到不確定,現有的住 家雖 然克難,但畢竟是費盡心血 搭建 而成,沒有必要拆除重建; 慈濟 於是改為援建一座組合屋式 的活 動中心。 這座活動中心是村裏 唯一用 全新建材搭建的房舍 為村 民提 供了一處良好的公共空間, ﹁我 們開辦幼兒托育、邀請大學 生為 孩子課輔,還有老人的照顧 也在 那裏。﹂陳玉蘭深表感謝。 在臺北生活多年的陳 玉蘭, 深知要在現代社會立足,改 變以 往原住民多數以勞力換取生 計的 處境,下一代的教育至關重 要; 但是九二一地震後 狀況讓 她更 感憂心。﹁ 很多父母沒 辦法讓 孩子上幼兒園,上班時就把 小小 遠的家、視彼此為家人。但應 急 住屋難以經年久居,每逢颱風 逼 近,村裏的壯丁們都得拉繩索 加 固,預防鐵皮屋頂被強風颳掀 , ﹁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 更 是常態;隨著孩子長大交友, 也 常為破落的環境感到難堪。 讓村民可 以合法、 安全居 住,原址改建永久 是最理想 的 解決方案,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盧秀燕市 長表示, 二 一 一年胡志強市長啟動計畫時 ,因 國產署難以將土地無償撥交臺 中 市政府運用,因此市府自二 一 四年起,編列預算幫兩村村民 進 行租賃,兩村土地便從非法﹁ 占 用﹂轉為合法﹁租用﹂;至今 年 援建完工、點交後 改由村民 自 行支付租金。土地問題解決, 重 建就可大刀闊斧地進行了。 建造有溫度的家 二 一五年,時任臺中市長 孩帶到工地去,這樣很危險 !還 有很多孩子讀國中時就輟學 了, 甚至有女孩子才國中畢業 嫁人 了⋯⋯﹂ 也因為知道教育的重 要,陳 玉蘭不僅培養女兒成為花東 新村 第一位大學生,五位外甥、 外甥 女也各有一片天,過著比上 一代 更好的生活。 然而用鐵片與木板拼 湊成的 應急居所畢竟無法耐久,而 且就 情、理、法各層面來看,政 府主 管機關與居民本身,都無法 容許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兩村位在國有財產署 轄下的 國有地,實屬違法;只因當 年的 九二一地震是突發的重大災 難, 政府寬容以對,後來也為兩 村搭 接水電、給予臨時門牌,盡 力在 災後協助村民回復日常 但 這特 例並不能長久維持。 原本互不相識的村民 因為震 災相聚,胼手胝足、從無到 有打 造出新家園 已把這裏當成 了永

019 2022.4 ○ ○ ‧ 慈濟 屋,就能在此居住到終老, 身故 後可由沒有房產的直系親屬 繼承 使用;若日後 能力另購房 產, 或是身故後沒有人繼承、無 人有 資格繼承,房屋則由政府收 回, 安置其他符 合入住資格 的弱勢 者,照顧弱勢的層面也更寬廣。 二 一八年十月十九日動 土 後,先由政府施作周邊的公 共工 程,並鋪設水、電、電信、 消防 四大管線。二 一九年九月、十 月,實體建 設工程終於 正式展 開,但此時臺灣不僅遭新冠 肺炎 疫情壟罩,又遇上大缺工潮。 ﹁這一、兩年以來, 全臺缺 工、缺料很嚴重,但營造廠 商用 心克服非常困難的條件,把 品質 做得很好。﹂慈濟營建處主 任林 敏朝表示,包括門框、磁磚 、油 漆的陰陽角 、燈、窗戶 的施作 都很細膩,更特別的是把屋頂 當 作結構體,上頭施作抿石子保 護 層,﹁一次做好,以後什麼維 護 都免了!﹂ 看著當初推動的援建案 具體 實現,前臺中市長林佳龍不禁 讚 歎:﹁外表是美觀安全的房子 , 裏面是有溫度的家。﹂啟用典 禮 的尾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 會 主任委員夷將 拔路兒宣示,政 府將為兩村的族人提供最好的 就 業服務、提供孩子學習族語的 環 境、文化傳承和長者照顧。 與此同時,數以百計的 慈濟 志工及社工 員也備妥棉 被、檯 燈、快煮壺、牙刷、毛巾等十 二 樣入住禮,逐戶祝福村民。 走過艱苦歲月的原住民 長者 們,也期勉年輕人莫負族人長 輩 及社會期待。陳玉蘭說:﹁我 們 為他們爭取好的環境,希望孩 子 們可以為自己更加努力,也要 為 部落把好的文化流傳下去!﹂ 的林佳龍尋求慈濟合作,參 照臺 灣近十年開 始推動的﹁ 社會住 宅﹂精神援建兩村。 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 發展處 主任呂芳川說明,此一援建 方式 讓村民擁有 房屋的﹁終 身使用 權﹂。 如果沒有購買其 他房 慈濟志工為各戶帶來祝福禮,同享 新居落成的喜悅。

020 ‧ ‧ 謝 謝慈濟,自 九二一震災 開 始,你們始 終沒有忘記 我 們,還協助重建家園。﹂自 強新 村頭目連金 江的二兒子 連志瑋 說,第一次踏進新屋時,立 刻感 覺到一種幸福滋味。他說: ﹁比 起此時正飽受戰亂之苦的烏 克蘭 難民,我們實在無比幸福!﹂ 近五十戶原住民家庭 在震災 後餐風露宿 ,頭目連金 江號召 大家前來開 墾,暫時棲 身在簡 易的鐵皮屋,沒想到一住 就將近 二十年;在克難中建立的﹁自強新 村﹂,他們習慣稱之為﹁部落﹂。 臺中慈濟人帶著上人 囑託的 撰文 臺中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 攝影 黃筱哲 頭目帶部落入新屋 從鐵皮屋蛻變為全新鋼筋 混凝土建物, 從無助徬徨到歡喜洋溢的 笑容, 頭目帶著部落居民在大災 後一路克難前行,也一起 迎接幸福。 ﹁入住禮﹂和﹁祝福禮﹂, 逐戶 分送,於自強新村首先即來 到連 金江的家;大兒子與二兒子 正在 安置家務,帥氣高大的大哥連 智 豪歡喜地說:﹁以前 的鐵 皮屋 悶熱難當,這裏非常舒服, 空間 舒適,採光通風良好 好 像住在 天堂!﹂ 此時,頭目連金江伉 儷剛從 霧峰花東新 村參加啟用 典禮回 來,很高興地牽手並肩,唱 跳阿 美族慶豐收的歌舞;志工 情鼓 掌,氣氛溫馨和樂。連金江 說: ﹁感恩慈濟帶領我們從災難 中重 拾信心,與政府合作蓋這麼 舒適 的房子,大家心都安住了。﹂ 連太太帶著志工參觀新 居設 施,一樓客廳空間明亮,後方 規 畫為餐廳及廚房,樓梯間有儲 藏 室,二樓則隔成三房,還有個 小 陽臺可遠眺。前庭停車空間及 後 方工作間與 鄰居相接, 沒有圍 牆,充分展現原住民好客與相 互 扶持的部落精神。 自強不息享天倫 志工所到的家家戶戶, 有些 仍在搬遷,有些進行裝修;當 一 一介紹所準 備的十二項 入住禮

021 2022.4 慈濟 物,包括提鍋、悶燒鍋、檯燈、 盥洗用品、手電筒 電風扇 棉 被、還有保健箱⋯⋯一位屋主 眼 睛一亮:﹁這個需要!因為我手 已經受傷了。﹂ 七十七歲的陳秋發,急 著要 搬回這個住了近二十年的部落; 即使內裝還沒完成,也要在一樓 客廳擺一張床先住進來;他將與 大女兒、外孫共同住在這幢 層 樓、共二十八坪的新家。 志工來到陳秋雄的新家 ,陳 太太特別提到,九二一震災後租 屋處傾倒, 一家人暫居 坪林營 區,﹁當時慈濟煮的熱食,溫暖 了身與心,一碗熱粥暖呼呼的, 就覺得很幸福了。﹂ 為了帶孫子,夫妻倆外 出收 資源回收,他們說知足常樂,能 自強新村一戶住家前,鄰里愜意閒 談,笑容洋溢。

022 ── ── 過日子就好;目前也準備把 住在 花蓮老家九十多歲的婆婆接 過來 同住,共享天倫樂。 陳昌明的家,擺著木 工裝潢 臺及滿滿 的木板材 料。一問 之 下,原來他是板模師傅,也 會木 工。他跟志工說: 自己的家,自 己裝修,可以省下費用。 陳太太說,二十幾年 來只要 下雨,屋頂就漏水,鐵皮屋 破洞 補了又補 冬天冷颼颼、夏 天高 溫難耐,苦不堪言;如今有 這美 麗溫馨的家園,得來不易, 會好 好守護。 家裏有六個孩子,陳 太太希 望能做點小生意幫助 中經 濟。 志工關心生活還可以嗎?知 足的 他們回答:﹁夠用就好。﹂ 因為 經歷過苦 難,特別 明白那種 心 酸,即使能力有限,也會不 吝給 人溫暖。 ﹁踏入新家大門的剎 那,感 覺很踏實 ,終於有 了自己的 房 子。﹂﹁現在有了新房,可 以趕 快給兒子討媳婦,新居新人 居, 新氣象!﹂﹁終於有個家,孫 子 們回來時不 用擔心沒有 地方住 了。﹂聆聽一戶戶住戶分享 新希 望,志工們也準備離開;夕 陽西 下,鄰里們拿出板凳,在沒 有圍 牆的前庭坐著聊天,愜意自 在, 但願愛與溫暖,能 在世代間延續 得更深更遠。 (資料提供/林百 脩、張淑宜、宋克家、何姵 瑩、 吳陳梅燕、張麗雲、劉玉英、張芸 芝、張美齡) 當慈濟師姊交給我一串鎖 匙,我用顫抖的手去開門,當 門打開, 我才相信:這真的是我的房子! 九二一震災後我們雖然有了 落腳的地方,但只能到處撿材 料回來 ,慢慢將家的雛型補齊。我的 娘家在高雄那瑪夏區,父母在 莫拉 克風災中往生,我知道慈濟當 時也有建設永久屋給族人。今 天我 特別穿上布農族傳統服飾參 加啟用典禮,因為有漂亮的房 子住, 是多麼幸福啊。 自強新村住戶 趙秀珍 二十年前我們的家,外面下 雨 裏面也下雨,孫子拿著臉 盆接漏 水,晚上風大、雨大,沒得睡, 很疲累,隔天上課只能讀半 天; 老師問起,我只好解釋給他 們聽……這幾年在外租屋,等 待完工 ,很感恩如今慈濟讓 家比較穩定。我告訴孩子們 家蓋好 了,要好好上學;年輕人也 要好好上班,不要再東想西 想,有好 房子要愛護自己的家。 花東新村頭目 王志雄

023 2022.4 第一間慈濟屋 為81歲失明獨居老人李阿拋覓地建屋,是首次 為貧民建屋 第一次因天災而興建 娜定風災後,花蓮3戶長期照顧戶的草屋被毀, 於花蓮新城鄉嘉里村購地興建3棟水泥屋,慈善 工作從基本衣食照顧延伸到長久安居考量 再次為風災戶建屋 強颱妮娜造成花蓮17年來最大風災,包括靜思精舍超過2300戶房屋受損。為 安置無家可歸的孤兒寡母、獨居長者,分2期興建共9間、可入住15戶的水泥磚 房,1976年啟用 於南投翠巒部落首次慈善建村 1994年道格颱風造成南投嚴重災情,政府為有 地層滑動威脅的仁愛鄉翠巒部落遷村重建,由 慈濟覓地興建31棟雙併、兩層樓鋼骨結構鐵皮 屋共35戶家庭,1996年1月8日完工 莫拉克風災援建6處千戶永久屋 莫拉克風災為氣象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侵臺颱風,為使居住在危險地區的民眾世 代有安全居所,慈濟於高雄杉林、臺南玉井、屏東高樹、長治、滿州、新來義 興建完成永久屋1,298間、教堂2間、活動中心3棟、耆老中心4棟等 重建桃園合流部落「離災不離村」 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合流部落因蘇迪勒風災土 石流受創,慈濟與桃園市政府合作,本著「離 災不離村」,兼顧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 原則選址重建,2017年15棟住屋共14戶啟用 遷建臺東愛國蒲部落遠離災害 臺東愛國蒲部落原址於莫蘭蒂風災後被列為土 石流危險區,慈濟遷建安置,2018年47戶啟用 首次以社會住宅模式 援建臺中花東新村、自強新村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協助921震災後形成 的2個臨時聚落就地重建,2017年由臺中市政府與慈濟簽約合作,2022年3月落 成,讓兩村居民、共計95戶獲得安全處所 1967年 1971年 1975年 1994年 2009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慈濟援建臺灣永久屋大事記 慈濟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攝影/何貞青) (攝影/顏霖沼) (攝影/劉玫足)

024 ‧ ‧ 問 答 ‧ 5 2 0 7 9 9 8 撰文 李秋月(高雄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 插畫 鍾庭嘉 能不能好好說話? :孩子喜歡說我聽不懂的網路語言,有些覺得不是很恰當, 糾正他又說我跟不上流行。我真的落伍了嗎? 親師生 坦白話 :九到十年級 的孩子大 約是 國、高中 生,他們 的世界充 斥 著社群網 站與線上 遊戲,同 儕 間的流行 語、網路 用語時時 更 新,許多 就像無字 天書,令 人 摸不著頭 緒;有些 字眼還算 典 雅,如 代表「我愛你」 , 「去走走吧」 ;但如果 諧音是罵 人之意, 師長要不 要 糾正?還 為了跟上 流行,也跟 著用網路字眼對話? 以下幾個原則是師 長與家長 該嚴守的: 爸媽是鏡子 大人在對話時用詞 也需拿捏 分寸,提醒自己以身作 則,千萬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聽不 懂,沒關 係!有一對家長在三歲 孩子面前 對話,言語間穿插俗俚 用詞,隔 天孩子在每句話都加上 了這個用 語!不但「舉一反三」 ,還用得 「青出於藍,勝於藍」。 還好家長有警覺 心,相互約 束要儘量說好話,並馬 上教孩子 如何說好話。 口語這樣說 有些長 輩在自 己忘了 做什 麼事時會 說自己: 「阿公、 阿 嬤真『飯 桶』、糊 塗,竟忘 了 帶……」, 心情不佳 時粗鄙口 語脫口而 出,孩子 聽久了, 也 學著說這些用詞。 我們改變不了長輩 ,卻可以 改變家中的小孩,只要 他跟著這 樣說,馬上提醒他改為 文雅的用 字來表達。多留心、常 提醒,孩 子的用語也會養成習慣。

025 2022.4 慈濟 分級記得守 前陣子一齣網路平 臺上的遊 戲競爭韓劇非常夯,許 多孩子在 校園中學劇中人物講話 ;體育課 拔河時,有學生說:「 是不是手 要先放掉才會贏?」完 全沒有考 慮到運動時也會造成傷 害。小學 生下課玩起劇中木頭人 遊戲,用 手中的紙槍「射爆」輸 家;萬聖 節前夕,國小學生看著 大人身著 類似服裝,扮演殺手等等 。 一窩蜂學影集劇情 的跟風, 家長們開始憂心暴力已 經進入校 園,更怕後續帶來模仿 與校園霸 凌。 電視、電影有分級 標示,標 明輔導級 或是有年 齡限制的 影 片,必須 到達一定 年齡的孩 子 才可以觀 看;所以 家長們是 否 要嚴守分 級,不在 孩子旁邊 追 劇,或家 長孩子一 起看,看 完 後討論剛 剛演的內 容,彼此 看 到什麼、某一段是什麼 意思?不 要讓幼小的心靈蒙上性、 暴力、 死亡的陰影。 我們都很 希望孩子 講話優 雅、 得體 、有 禮,但如果 家 長無法 以身 語氣話,的引內導容作孩與則子、說適時 一切 都是「緣木求 魚」。 證嚴上 人說: 「人生幾 十年的成 就,都 是由每 天的 言行累積而成,所 以,要照顧 好 每一 天的 言 行。」這句話 提醒不 經意間 一言一行 的重要性 。 期待我 們的社 會人人 有 禮,言語 有節,就 從每一天 的 言行舉止守禮節開始。

026 ‧ ‧ N G 撰文 林惠敏(花蓮慈濟醫院營養師) 插畫 林家陞 難 得休假,明明睡眠足夠、餐 餐飽食, 週一上班 的時候 卻發現更疲憊了,氣色 也沒有變 好;下午時,在辦公桌 前昏昏欲 睡⋯⋯上班族可能需要 反思,是 否飲食失衡,增加身體 的發炎狀 況了? 常常感覺累,可能 是慢性發 炎的症狀。慢性發炎會 讓身體的 細胞受損,長期下來容 易產生糖 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 性疾病和 神經系統疾病。 青壯年人們仰賴 著身體機能良好,細胞 尚年輕, 可能還沒有生病的感受, 但是請 好好照顧 自己,選 對食物, 降 低身體的發炎,生 活才能有好體 能。 我曾經在門診遇到 每天都吃 炸物,不吃蔬菜水果的 青壯年上 班族,苦惱於自己容易 拉肚子、 喘,注意力不集中,有 時候會想 使力卻使不上力氣。抽 血報告一 看,三酸甘油脂過高, 缺乏鉀、 鎂等幫助肌肉收縮的礦 物質,腸 道壞菌過多,而腹瀉正 是跟腸黏 膜稀疏短小有關 這也 是因為缺 乏蔬果所致。 得知自 己最在 意的沒 有體 力、拉肚 子,是因 為飲食的 原 因,病人很願意把油炸 物戒除、 多吃蔬菜水果,身體健 康也獲得 改善。 健康百寶箱 週一上班就感覺疲憊,午後在辦公桌前昏昏欲睡, 要改善以 症狀,可以從調整三餐菜單開始。 你累了嗎?上班族提神指南 療癒性的油炸食 物,如果以 往每天一次,可以先降低 到每三 天一次,每週一次降低 為每兩週 一次,慢慢讓自己 減少對油炸物 的需求。吃炸物,當下 一定要補 充新鮮水果 降低身體 的發炎因 子。 便當挑菜不 想要減少疲憊感, 飲食上首 先注意熱量,避免攝取 的熱量超 過身體需求。 除了從皮帶、衣服 鬆緊感受 體型變化,每週規律的 量體重, 可以幫忙注意維持體重 ,藉此督

027 2022.4 思路混沌時,試試一小把堅果 或毛豆,有豐富蛋白質跟植物 多酚,幫大腦思路清醒 減少油炸物、餅乾、糕點類等 高熱量、高糖食物,過多熱量 會讓身體更疲倦 正餐吃足兩份植物蛋白質、兩 份不同顏色蔬菜搭配糙米飯 趕走昏沉Tips 慈濟 餐便當,這一餐的蔬菜 分量、蛋 白質足夠嗎?便當菜要怎麼挑? 走進自助餐店,捨 棄油膩的 葷食主餐,豆腐、豆包 、豆干、 干絲、毛豆、天貝這類 製品配 菜選擇兩種,加上兩樣 不同顏色 的蔬菜,搭配五穀飯。 常感覺身 體沉重者,一定要試試 看五穀的 力量;不習慣吃全榖雜 糧類,從 早餐麵包改為吃地瓜開 始嘗試, 午餐試試看糙米飯。 各色豆類如鷹嘴豆 、薏仁、 皇帝豆、米豆、碗豆、 紅豆等, 很鼓勵大家挑選,這些 豆類富含 植物多酚、鐵質、鈣質 ,當成部 分主食,可以讓我們攝 取更豐富 的營養素,預防肌少症 貧血、 骨質疏鬆、黃斑部病變。 日日繁忙的工作, 我們的體 能會因為 睡眠、感 染、缺乏 運 動、生活壓力、高脂肪 跟高糖飲 食喜好等因素時時變化 ,三餐飲 食為自己多用點心,上 班族也可 以用蔬吃出好體力! 促自己不吃太飽,並且 只有在用 餐時間才進食。 想降低卡路里攝取 ,不妨從 蔬食早餐開始。植物性 蛋白質非 常適合上班族,沒有慢 性疾病、 身體機能良好的人 可 以嘗試豆 漿綠拿鐵,無糖豆漿加 燙過的青 菜、堅果打成一杯飲品。 察覺體重超標了, 短期可以 用淨斯纖蔬青汁搭配豆 漿粉,這 樣的早餐 組合富含 植物性蛋 白 質、豐富多酚,膳食纖 維能幫助 排出宿便。 市面上有多種豆漿 ,若平日 豆製品吃得較少,可以選 擇標榜 特濃、全 豆的無糖 豆漿,一 罐 三百七十五毫升約有二 十克蛋白 質。有便 祕困擾的 人,可以 選 擇高纖豆 漿,增加 膳食纖維 。 沒有時間準備早 餐的外食族,一 罐無糖豆漿加蔬菜烤土 司、雜糧 歐式麵包或菜包,也是 不錯的選 擇。 奮戰半日,飢腸轆 轆打開午

028 ‧ Never focus Try not to find Treasure the boring routine 撰文 潘靜涵 線上請法籤 最 近看到一段影片,一位日本設計師每天去 同一家麵店,吃同樣的拉麵;每天去同一 間咖啡店,喝同款的咖啡;每天去遛狗,也是走 同一條路線。正因為生活平凡且規律,他觀察到 身邊細微的改變也成他創作靈感的來源。 他從生活中所發現的創作 要點,讓我很有 同感:第一, ,不需要刻意專注;第 二, ,不要去尋找。第三, ,珍惜平淡的生活規律。 這使我聯想到在靜思精舍規 律的生活,而 我們要如何從 這樣的平凡中 ,體會﹁事理 印 證﹂的法喜? 記得剛回精舍,有一段時間 非常焦急,真 希望有佛法的﹁速成班﹂,讓自己更 提升,追 得上大家的腳步。漸漸地才領悟,在 隨眾作息 的生活中,先安住自己的身與心﹁老實修行﹂, 在日常中累積生命的歷程,才是最好的方法。 的確,在靜思精舍每天聽著 板聲作息,如 果太刻意去尋 找﹁佛法﹂, 反而徒勞無功 。 日日重複的流 程,看似沒有 什麼特別,但 用 ﹁心﹂體會,就可以觀察到當中細微 的改變, 這就是﹁法﹂。也因為修行如常,不 需要﹁刻 意﹂做些什麼,所以不會感到疲。 說到疲憊,一般人對於我們一年三百六十五 天,都需要做大家庭的﹁家事﹂,會 說:﹁你 辛苦了!﹂﹁每天這麼忙,應該很累 吧!﹂但 修行的「靈感」 洗碗、刮菜、打掃齋堂…… 靜思精舍每天家事看似規律, 但透過人、事、物不同組合的共事, 每每能找到修行的「靈感」。

029 2022.4 ˙ ˙ 慈濟 對我來說,投入﹁大家庭﹂的家事,是 很好的 修行功課,無論是洗碗、刮菜、擦桌子 、洗抹 布、打掃齋堂等,透過人、事、物不同 組合的 共事,每每找到修行的﹁靈感﹂。 最近有機會 在洗碗的六 人動線中, 承擔 ﹁過水﹂的崗位。當看到淺盤、深盤、 湯瓢、 筷子、湯鍋、飯勺等不斷地輸送過來, 但因為 自己洗碗的﹁ 功力﹂還追不 上,心裏很有 壓 力。在那當下 ,自我提醒不 要因為外面的 境 界,讓內在心境也著急起來。要練習﹁ 境轉心 不轉﹂,把心安住,自然能夠從容地面 對水浪 中的鍋碗瓢盆 轉念,就會帶來正向的力量, 也多了一分 餘裕,我開玩笑地說:﹁這麼多東西, 看來要 洗到天荒地老了。﹂身邊的師父幽默地 回答: ﹁不用擔心一定會洗到你成佛的一天。﹂ 看似平凡瑣碎的家事, 對自己來說,是學 習﹁面對﹂、﹁調整﹂、﹁配合﹂及﹁感恩﹂的 人間事:積極面對當下的事相,調整起 伏的心 態、配合整體的運作、感恩有團隊的陪 伴。而 一條洗碗的動線,不只每個人謹守崗 位、做好 本分事,還需要觀察身邊夥伴的速度, 彼此補 位與支持,做到環環相扣,才能讓動線 順暢, 人與事圓滿。 證嚴上人開示:﹁無處不佛法 ,無處不道 場﹂,即使獨處時,心念散逸、懈怠, 舉止動 作隨便,也會 養成惡習。所 以,不論任何 時 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要謹慎用心 。謹慎 每一個起心動念與舉手投足,就是修行。 生命的每一 天,反覆地 迎接了無數 的晨 曦,也送走了無盡的夕陽,在這每分每 秒的過 程中,到底我們學習了什麼?體會到什 麼?佛 法無處不在, 當我們能夠看 到平淡生活中 的 不平凡,觀察到自己起心動念 細微之 處,從 ﹁學﹂中﹁覺﹂ ﹁覺﹂中﹁悟﹂,相 信就是 真正甘願修行的開始 向著成佛之道前進。 法語籤文摘錄自大愛 電視《靜思妙蓮華》 節目字幕稿,由德懋 法師與 林翠玉師姊潤編,結 合慈濟志工林正龍、 許峻嘉、黃文欽專業 設計,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八日正式 上線,有電腦、手機、 社群軟體等不同介 面,讓民眾隨時隨地可透 過網路請法 本來取名為「靜思妙 華籤」,後經上人賜 名為「靜思法 籤」,並為 之題字。「 」,為髓之古字,而 頁面選用的則是慈濟 人熟悉的「大 地 母」及 宇宙大覺者 」

RkJQdWJsaXNoZXIy MTI1Mjcw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