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681期

慈濟月刊 佛陀故鄉勵學記 佛陀故鄉勵學記 主題報導 681 2023年8月1日出刊

攝影/黃筱哲 當下的正向 時間累積歷史,盤點生命價值; 對準當下正向,把握福慧因緣; 學習覺悟之道,恆持步步踏實; 人間菩薩共行,願力生生世世。 ‧ 證嚴上人 靜思晨語 面裡 慈濟月刊 佛陀故鄉勵學記 佛陀故鄉勵學記 主題報導

001 2023.8 百年樹人,回饋佛陀故鄉 編 語 慈濟 自 去年四月起,一批批馬來西亞 、新 加坡慈濟人,一棒接一棒地前往尼 泊爾藍毘尼,今年三月起更來到 北印度 佛教聖地駐守 ;在佛陀故鄉,將許多因 貧窮、因種姓階級觀念而 輟學的孩子 , 一戶戶拜訪尋回 ,協助他們重返校園 。 當地種姓制度 深植數千年 ,家長也 不一定有讓孩子受 教育的觀念 ,匱乏的 宿命因此代代相傳 。在以濟貧與醫療解 決當務之急的同時 ,志工們也了解普及 並深化教育,才是脫貧的根本之 道 ,但 的確很不容易 。像在七月五日的志 工日 誌裏有段就寫著 :﹁今天來學校上課的 學生很少,校長說此時正是插 秧農忙 , 很多孩子都去田裏 幫忙了 ,因為錯過耕 種期就意味著沒有收成 。﹂ 經過一年多的 陪伴 ,星馬志工已能 看到教育的影響力 ,讓當地親師生間的 互動產生 微妙變化 。無論是親 子運動 會、靜思語教學 ,乃至洗手、刷牙、使 用食器等 衛教宣導 ,種種轉變 讓人驚 喜。 而慈濟於社區 辦理的縫紉職 訓班 , 也進階培訓出優秀 專才 ,其中家境最困 難的芭莎,五年前告訴父親不 想再念書 了,卻沒說出 是想減輕 他肩頭上 的負 擔;而今,她領到生平第一筆 薪水 ,全 數交給父親,透過職訓她發現了 自己的 才華,也體會到 能幫補家 庭的甜蜜 滋 味。本期月刊主題報導 ,相信讀者也能 讀出她們的喜悅 。 持守印順導師 ﹁為佛教,為眾生﹂ 的囑咐,證嚴上人一生孜孜 不息將佛法 落實人間,利濟眾生。五十七年來,慈 濟宗門已立,志業架構踏實 ,上人仍有 掛念,不忍千年來依舊為 貧病所苦的佛 陀故鄉;﹁我們傳承二千五百 多年前 , 佛陀的精神理念 ;希望未來二千五百 年 後,人們還會看到我們 現在會合愛的能 量所做的一切 。﹂ 而繼花蓮、高雄的︽靜思法髓妙蓮 華︾經藏演繹後,今年七月下旬在彰 化 接續展開八場︽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 繹,並計畫在十月於臺 北小巨蛋 ,全球 接棒合力展演 。 無論是回饋佛 陀故鄉 ,或是將︽妙 法蓮華經︾與︽無量義經︾結合慈濟逾 半世紀的慈善足跡 ,以表演藝術方式展 現在 人眼前並留 傳後世 ,都是上人為 佛教、為眾生最深摯的心願 !

002 心靈交流道 愛情的樣子 一日下午 ,我悠哉地 來到 慈濟彰化環保 輔具平臺窗口 李 威震師兄家 ;偌大的庭院約 有 三分之一堆放著待修的輔 具 。 ﹁看起來明明很新的輪椅 , 常常因為壞了 一個輪子就被 丟 棄。拆解後成一堆 廢鐵 ,也賣 不了幾個錢 。一張新的輪椅 要 好多錢,我看了實在覺 得好可 惜。﹂他於是開始著手 ﹁修理﹂ 回收來的輔具 。 起初,擔心家人 會介意 , 他總是悄悄地 把載回來的輔 具 往帆布底下一 丟 ,趕緊再蓋上 帆布,﹁不知道過了多 久 ,家 裏竟然沒人發現 ⋯⋯﹂ 想起這一 段插曲 ,他笑著 說,自己當時好傻 ,原來家人 不但不介意 ,還無聲地支持 ; 他也一 頭栽進 輔具維 修的世 界,一晃眼就是九年多 。 將近兩個 半小時相 談甚歡 的訪談,正準備告辭 ,另一頭 衝出一位打著 赤腳 、手拎著醬 油禮盒的師姊 。﹁等一下!這 是自家生產的醬油 ,帶回去。﹂ 賴孟均師 姊就怕我 們已經 離開,連鞋都沒穿就 跑出來 。 ﹁唉呀!這怎麼可以 !我們也 沒帶禮物來 啊 !﹂﹁沒關係! 這個是我們工 廠釀造的 ,一定 要帶回去⋯⋯﹂ 就在你來 我往的推 辭中 , 突然看見李威 震師兄靠過來 蹲 下身,一語不發地將 自己腳上 的拖鞋,套在太太腳上 ,再默 默地回頭去穿鞋 。 這一幕震 攝了我 ,以及一 起前來 拍照的 詹大為 師兄 。 ﹁天啊!這不就是真愛 嗎 ?﹂ 我驚呼著。﹁我家師兄就是 這 麼體貼,不多話,但很細心。﹂ 賴孟均師姊笑盈盈地說 。 世上有一種愛情 ,叫做﹁就 算我只剩一雙 鞋 ,也會留給你 穿﹂。今天實在不虛 此行 ,除 了見證李威震 師兄惜福愛物 的 智慧,更印證了上人 曾說 ,夫 妻相處 之道是 ﹁要比誰 更愛 誰,不要比誰更怕 誰 ﹂。感恩 李威震師兄讓 我看見愛情沒 有 保鮮期的樣子 ! 彰化 張翎慧 好好想想 有個大學生想要休學從商 , 奶奶帶他來到 靜思精舍 ,志工 劉濟雨問 興 趣在哪 ?想要怎 麼做?﹁我想要幫助 別人 。﹂ 大學生說。 ﹁每種行業 都可以幫 助別 人。﹂劉濟雨說 :﹁經商需要 從基層做起 ,更要有人脈 ,不 是很容易。﹂ 上人慈藹 表示 ,時代不同 了,以前的人十幾 歲就挑起家 庭重擔,現代人重視學 歷 ,沒 有學歷很難立 足 。﹁每個人都 這樣說。﹂大學生說。上人為 他戴上一串佛 珠 ,送了一本書 並叮嚀他:﹁好好想想!﹂ 是的,好好想想 。我三哥 的兒子 考上森 林系 ,我當時 想,這個系有什麼 出路 ?他研 究所畢業後參 加國考 ,在陽明

003 2023.8 B 12 – 16 【慈濟月刊‧歡迎投稿】投稿地址︰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8號 慈濟月刊編輯部 傳真電話︰02-28989994 e-mail ︰tzmonthly@daaitv.com 慈濟 山國家公園就 業 ,娶了在植物 園上班的學妹 ;每天與花草為 伍,健康又快樂 。還真是行行 出狀元。 小姑的兒子讀企管系 ,卻去 開飛機,婆婆極力反對 ,但是 他也已經受訓完開始飛行 了 。 學歷固然 重要 ,興趣也不 能忽視,工作才能長長 久久 。 能夠學有所用 當然最好 ;就算 學非所用,能夠另闢蹊徑 也是 很好的。各行各 業都可 以助 人,就學中的孩子 無論是繼續 課業還是踏入 社會 ,千萬別忘 了自己發的願 :﹁我想助人。﹂ 花蓮 郭麗卿 盡未來際的約定 六月底上檔的大愛劇場 ︽搜 尋者︾熱映中,劇中主角之一 的本尊,基隆慈濟訪視 志工黃 秀燕及導演王 重正等人 ,來到 靜思精舍與上人分享心得 。 ﹁三十多年 前 ,夢見上人 派工作給我 ,答應之後我就 醒 了!﹂在此之前,她也只是在 新聞媒 體上看 過上人 。幾天 後,有人邀 她到另 一個道 場 服務,她婉拒 了 :﹁我在夢 中,證嚴法師已經 派了工作給 我!﹂對方不以為然 :﹁只是 夢境,你也當真!﹂ 黃秀燕一 九九二年 受證慈 濟委員後投入 訪視工作 ,踏遍 了基隆地區最 寒冷 、最陰暗的 角落,守護關懷社會 底層的艱 苦人,不知不覺過了三十年 。 搜尋苦難 者 ,給予溫暖 的 擁抱,應該就 是上人 的託付 吧!此時,黃秀燕把握因 緣向 上人請願 :﹁夢境中,上人指 派的工作,我已做了三十 年 ; 今天想再向上 人預約未來世 , 請上人再派 給我 !﹂ 上人慈允 :﹁盡未來際 , 帶著你一起走 菩薩道 !﹂黃秀 燕當下領受 ,頂禮上人。這一 刻,我見證了菩提道上 ﹁直心、 深心、大悲心﹂,師徒之間生 生世世的約定 。 花蓮 林純霞 緣來不可思議 慈濟大中區 ︽無量義 法髓 頌︾經藏演繹,七月底在彰化 體育館展開 。彰化區志工緊 鑼 密鼓地彩排 ,每個幕次都要 找 尋自己的地標 豆豆點 ;臺中區 一位法親好友 得知我的位置 在 ﹁西班 白 ﹂時,興奮地 跟我說:﹁淑美,我們在同一 個身分證位置耶 !﹂ 驗收日當 天 ,由於后里 驗 收場地臨時跳 電 ,后里的菩薩 家人轉來彰化 靜思堂驗收 ;圓 滿後,種子志 工們留 下來共 修。﹁這是我 的身分 證位置 喔!﹂ 這也是我的身 分證 置啊!﹂講經堂彩排會 場 ,有 兩位菩薩家人 同時說出這樣 的 話;當他們相視 、對到眼時, 彼此興奮地抱在一起 。 因這次的 變化球 ,讓兩位 法親好 友 ,沒有相 約卻相 遇 了。這一定是佛菩 薩安排的 。 緣來,真的不可思議 ! 彰化 黃淑美

目錄 二 二三 年八 月一 日出 版 第 期 尼泊爾藍毘尼塔 爾庫哈初中學 生,跟著慈濟志工比出「世上最 美的臉是笑臉」。慈濟團隊在佛 陀出生地藍毘尼 推動零輟學計 畫、靜思語教學等行動,用教育 力量翻轉未來。(攝影/朱麗鳳) 編語 百年樹人,回饋佛陀故鄉 無盡藏 感觸苦,弘真諦 證嚴上人 主題報導 佛陀故鄉勵學記 撰文 李麗心、廖月紅、吳南凱、吳秀玲 基礎教育 悉達多小學的一天 撰文 李麗心 人文教育 在菩提迦耶流傳靜思語 撰文 朱秀蓮 職能教育 一技在身 姊妹們縫出夢想 撰文 杜蕙希、李麗心、王慈惟、沈雅慧 長住他鄉 牽起孩子往前跑 撰文 王慈惟 長住他鄉 我的一大事因緣 撰文 吳南凱 老得很健康 臺中市 王陳春枝 忘了我也是獨居 撰文 陳素蘭 攝影 黃筱哲 親師生 坦白話 心意送到父母心坎裏 撰文 李秋月 插畫 鍾庭嘉 生命的禮物 我兒大哉問 口述 黃俊豪 整理 候宣如、陳美蓮、蔡藜旭 特別報導 《古蘭經》手抄本 五百年逆旅 撰文 寧明靜 攝影 鄭映航 人物誌 新城老住戶 步步生歡喜 撰文•陳建秀 攝影•范盛花 ○ ▎贊助慈善、 醫療、 教育志業 郵政劃撥帳號:06887791 戶名:佛教慈濟基金會 請指定用途: 1. 慈善:臺灣貧戶長期濟助、急難救助 2. 醫療:推展醫療志業 3. 教育:推展完全化教育志業 4. 國際:國際救援、災後重建 ▎贊助人文志業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 請指定用途: 1. 隨喜助印《慈濟》月刊或《檀施文庫》 2. 每月捐助100元(一年1200元)以上,加入「慈濟道侶 檀施會」,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檀施文庫》出版品 3. 參加「大愛之友」贊助大愛電視臺 ▎慈濟基金會誠摯邀您加入慈濟會員 1. 線上捐款 一指積善共造福緣 一念成功歡喜功德 2. 郵政劃撥、銀行轉帳定期定額自動捐款 線上捐款 1 6 8 ‧ 16 ‧ 18 ‧ 20 ‧ 22 ‧ 24 ‧ 30 ‧ ‧ ‧ 36 ‧ ‧ 38 ‧ ‧ 40 ‧ ‧ 52 6 8 1

本雜誌採用環保大豆油墨印製 愛惜資源 請廣為傳閱 中華郵政臺北誌字第88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1967年7月創刊‧2023年8月1日出版 第681期 發行人/釋證嚴 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 平面內容創作中心傳播長/王志宏 副總編輯/呂祥芳 編輯/李秀玲、葉又華、蔡嘉琪 採訪召集人/李委煌 撰述/葉子豪、洪菁菁 攝影召集人/蕭耀華 攝影副召集人/黃筱哲 攝影/顏霖沼 美術指導/邱宇陞 美術設計/王伶娟、張文華、劉邦志 數位主編/楊舜斌 實習生/黃若欣 感謝 新豪華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免費製版 繪畫志工/林順雄、陳九熹、蘇芳霈 校對志工/簡素珠、林美枝、張素卿、陳輝明 印刷廠/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部/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8號 Printed in Taiwan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慈濟期刊部 電話:(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讀者索閱電話:(02)28989000轉1165 傳真:(02)28989966 ▎慈濟月刊免費贈閱 歡迎到各地慈濟會所取閱 如需定期郵寄到府, 酌收一年份郵資NT$165元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 ▎數位閱讀慈濟月刊 《慈濟》月刊官網 全新改版 釋德 97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笑臉迎人】 與人結好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臉上經常 帶著微笑,表達發自內心的歡喜。 【尊重、感恩、互愛】 付出的人不求回報,接受的人珍惜這分真 情;彼此感恩,是最有價值的善行。 56 ‧ ‧ 62 ‧ ‧ 64 ‧ ‧ 68 ‧ 74 ‧ ‧ 76 ‧ 78 ‧ 82 COVID 3 ‧ 86 ── ‧ 88 ‧ ‧ 90 ‧ 94 ‧ ‧ 96 ‧ 省下五元救人 菜販的宏願 撰文 蔡麗蕙 攝影 顏霖沼 慈善臺灣 可以呼吸的家 撰文 夏美玉 攝影 林秀英 苗栗環保輔具平臺 我不辛苦,一隻手也可以 撰文 章麗玉、袁淑珍 攝影 傅台娟 慈善全球 俄烏戰事下的難民長者 餃子俱樂部營運中 撰文 王偉齡 寰宇映像 臺灣 慈母的牽掛 志工達成 撰文 王麗琴 攝影 許登蘭 約旦 醫師不捨 讓難民久等了 撰文 林綠卿、吳秀玲 莫三比克 風雨不驚 新教室讀書樂 撰文、攝影 蔡睿和 書訊 《愛在 蔓延時:最美的醫療人文 》 小醫院,大希望 撰文 謝宜雯 《莫忘克難慈濟路 百號慈濟委員口述歷史(二)》 在克難中,做就對了 撰文 何日生 聞思修 寫作從「一指神功」開始 撰文 林秀女 攝影 童正雄 長得像菩薩 撰文 懿旖 修行人的本分事 撰文 釋德澡 攝影 黃筱哲 百川歸海 陪伴兒保個案 省思 撰文 周柔含

006 ╲ ○ 無盡藏 回 饋佛陀的故 鄉,向 來是我的心願 ;窮 困是當地的一 大遺憾, 很需要有人去 帶動,耕 耘土地布善種子 ;感恩 新加坡、馬來西 亞慈濟 人發大心願,有志一同, 這二、三年來不 斷往返 尼泊爾與印度,從慈善、 醫療到教育,也 在村莊 裏為婦女開設了 縫紉職 訓班,以真以誠 ,腳步 踏實。 在印度菩提 迦耶牧 羊女村,甘滿季 老先生 平常在 遊覽勝 地當乞 丐,三餐不繼, 經由鄰 居提報給慈濟人 關懷; 能夠有飯吃,他 開始把 手心向上轉變為 手心向 下,一起和志工去助人。 慈濟人把甘 滿季從 坐在地上乞討, 扶起來 挺胸立地,也希 望能翻 轉當地生態與 慣性,讓 他們自力更 , 生活安 樂,人人有飯吃。 臺灣是全球 地圖上 的一小點,慈濟 雖然經 過了五十幾年 歲月,也 只是世界的一小 滴;即 使如此也有光 有亮,從 ﹁五毛錢﹂開始 的竹筒 歲月,點點滴滴 不斷, 為天下苦難人去付出。 佛陀 的正 法是 什 麼?親身 感觸生 離死 別、人間生態, 這是任 何人都會碰到的 ;再好 的緣,生老病死 ,也總 是有一個先、有一個後, 人生自 然法則 即是如 此。這些都是苦 ,也是 真理,苦、集、 滅、道 總是人生真諦。 遇到苦難 事,有人 夢筆生花(局部﹚ 陳九熹 感觸苦,弘真諦 經歷人間事,知道人間苦; 更要發大心、立大願,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在苦難中站得穩,挺起胸, 步步踏實,廣度眾生。 證嚴上人 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 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七 月四日

007 2023.8 慈濟 感覺:﹁我也有 在做好 事,為何還會遇 到這樣 的事情!﹂只是 怨天尤 人,會斷了很 多善根。 也有的人很有 智慧,經 驗人生無常,知 道周遭 人人也有這樣 真實的生 命故事,來人間 一趟就 是學習,有這樣 的因緣 才會發生這樣 的事情, 所以要隨緣消 業障;自 己的方向對了, 還可以 幫助很多人。 不同的境 遇,會有 不同的 體會; 身在慈 濟很有福,遇 到好事, 大家鼎力相助 ;若有無 常,還有法親真誠陪伴。 菩薩伴侶、無 私的愛, 會合起來,團隊很鞏固, 現在與未來都 可以向善 而行,不會迷失。 人生的確 是苦,也 只有人間才有 菩薩道可 行。﹁菩薩所 緣,緣苦 眾生﹂,我們明 知天下 苦,更要發大 心、立大 願去投入。而且 在苦難 中站得穩、挺 起胸,向 前步步踏實; 還可以牽 著人,一手拉 一個,兩 手拉兩個 人 人接手, 這就是菩薩廣度眾生。 我們自己 做菩薩, 也要接引菩薩 ;就像慈 濟人走上街頭 為土耳其 震災勸募,最重 要的是 把握因緣,讓人 見苦知 福,啟發愛心。 如果只 是抱著愛心箱 讓人投錢 而已,就太可惜了。 在距離臺灣 八千多 公里外的土耳 其,有天 災的受災居民, 也有人 禍下的敘利亞 難民。曾 經擁有的美好 家庭,只 因為少數人無 明熾盛, 起心動念,引發 人與人 之間的爭執,小 至街頭 巷尾不平安,大 至國與 國之間的戰禍, 造成無 數苦難人。 常說眾生 共業,唯 有人心虔誠,才 能消災 解厄。人能弘 法 非法 弘人,有很好 的法,也 要我們弘揚出 來;上街 頭去勸募,其實 是要把 心的﹁善﹂念送到街頭。 現在科技發達, 手機一 傳、線上分享, 人人都 可以弘法。 弘法就是講 大家聽 得懂的故事,而 且是真 人實事,呼籲大眾覺醒, 不再起 無明, 減少貪 念;還要讓人 人了解, 原來點滴匯聚, 積少成 多,可以幫助遠 方的大 災難。 苦難無常, 人生無 常,只有把握當 下去付 出,心靈就會輕安自在。 天天安心、天 天快樂, 心無掛礙,這就 是一大 樂處。要快樂也不困難, 要排除煩惱也 很容易, 觀念一轉,力量 轉向了 慈善,為天下苦 難人付 出,就是法喜充滿。 災禍起於 人心,禍 與福都在一念 間,一念 善可以造天堂, 一念惡 可以墮地獄,毫釐之偏, 影響深遠。雖然 看到天 下亂象會感到 憂慮,但 不能起煩惱,而 是加強 淨化人心的力 量 要開 闊心量與眼界, 看見人 間的苦,感恩自己有福, 更要把 握機會 行善造 福。請大家多用心!

008 藍毘尼悉達多小學,校長 阿達夫為學生上課;隨著 農忙季節,當地公立學校 學生出席人數會有明顯消 長。 (攝影/洪德謙)

009 2023.8 ‧ 慈濟 撰文 李麗心、廖月紅(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吳南凱(新加坡慈濟志工)、吳秀玲(臺南慈濟志工) 佛陀故鄉勵學記 儘管尼泊爾兒童享有十年免費教育的福利,卻只有六成能讀完十年級, 偏村貧困與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是主因; 藍毘尼公立學校師長親自下鄉招生,再加上慈濟志工的零輟學計畫, 把孩子找回課堂,讓幸福笑容重返臉龐。 主題報導

晌 午未到, 氣溫已飆 到攝氏 三十八度。烈日當空,迎著 沙塵夾雜的熱風,走在 沒有半點 遮蔽物的鄉間小路,眾 人腳步不 歇。 四月下 旬這天 ,尼泊 爾藍 毘尼︵ ︶第五里 的塔 爾庫哈初 中︵ ︶副校長瑪丹 ︵ ︶,帶領老師和 慈濟志工一起走入村莊 。朝氣及 親和力十足的瑪丹副校 長,不需 要大聲公,邊走邊喊著 村民趕緊 出門。 ﹁這樣才能吸引孩 子,叫他 們來上課。﹂瑪丹朗聲說 著。 到了一間小雜貨店 ,瑪丹特 意進去買了一些糖果, 看到路過 的孩子便送上,﹁送你 們一粒糖 果,開學後,要來上課 喔。假如 沒來,我會來找你們, 然後要還 兩粒糖果給 !﹂有趣 的招生方 式,把大家都逗笑了。 老師將 招生傳 單貼在 村子 L u m b i n i S h r e e Ta r k u l h a Basic Level School Madan Poudel 010

011 2023.8 Mu k e s s Pasi Rajkumar 慈濟 裏,提醒村民開學日期 ,不要忘 了讓孩子回校上課。 五歲男孩 慕卡斯︵ ︶,爸爸在馬來西亞 工作, 站在媽媽身旁遲疑地說 :﹁我沒 有出生證明……﹂ 他想上學,無奈父 母卻不知 道他的心聲。瑪丹憐惜 地摸摸慕 卡斯的頭,跟媽媽說: ﹁只要願 意把孩子送來學校,校 方會透過 里長去幫忙申請出生證 明,讓孩 子註冊。﹂ 平易近人的瑪丹副 校長,與 村中孩子打成一片。﹁ 你認識他 們嗎?﹂瑪丹指著身穿 藍衣白褲 的志工們問孩子,孩子 們童言童 語:﹁他們都住在這裏 ,我認識 新學年開學前,志工與藍毘尼 學校師長走入 鄉間,一村村 家訪招生,希 望屆齡的孩子 不要失去就學 機會。(右圖 攝影/楊文輝 左圖攝影/ )

012 ○ ○ Siddhar tha Pr imary School A l t a f H u s e n Khan Bu d d h a Adarsha Secondary School Ha r i Mohan 啊!﹂氛圍熱鬧溫馨, 就連雜貨 店的老闆,感動於大家 為了孩子 教育的那分濃濃熱忱, 主動拿出 餅乾請客。 升學率偏低,輟學率過高 尼泊爾提供十年免 費教育, 包括一到五年級的小學 ,六到八 年級的初 中,九到 十年級的 中 學;中學生通過中等教 育考試 可申請就 讀高中。 十二年級 之 後,則為大學教育。 儘管所有兒童都享 有免費教 育,但讓輟學生返校仍 然是一個 挑戰。 根據二 二一年政府的經濟 調查報告,約有六成學 生只讀到 十年級,順利升學讀到 十二年級 的學生不到三成。 鄉間孩子升學率偏 低,貧困 是主要原因,父母多讓 孩子提早 工作幫忙養家糊口;且 因父母未 受過教育,沒有意識到 教育的重 要性,只能安排下一代 當農夫、 勞工,或者出國成為移 工。 地 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往 往把讀書 機會留給兒子,女孩留 在家裏幫 忙家務與待嫁;而學校 缺乏基礎 設施和學習環境惡劣, 也導致輟 學率高。 以八萬八千多人口 的藍毘尼 文化市為例,全市有三 十二所公 立學校,其中僅有九所 開班到十 年級,四所開班到十二 年級;且 因教室不足或師資不足 有些學 校甚至一個教室有七十 幾個孩子 擠著上課。 ﹁這裏的中學、高 中不是單 獨開辦的,都是從 年 級延伸上 去,所以如果就讀的學 校只開辦 到八年級,要再讀書, 就要去其 他鄉鎮找有九年級 學 校。﹂長 駐當地的新加坡慈濟志 工吳南凱 說明。 在藍毘尼辦學很不 容易,縱 然是公立學校,校方也 必須走進 村莊招生 ,鼓勵孩 子來學校 上 課,並灌輸父母教育的 重要性。 二 二三年四月下旬,新學 期開 課前,各所中小學校校 長、老師 馬不停蹄在村莊走透透 ,甚至跨 村招生。在當地推動﹁ 零輟學﹂ 計畫的慈濟志工也主動 出擊,參 與校方家訪招生行動, 一起帶孩 子回校園。 這天 ,加 入志 工團 隊下 鄉招生 的,還 有悉達 多小學 ︵ ︶ 校長阿 達夫︵ ︶。藍毘尼 第四里的馬 努 拉村居民以穆斯林為主 ,阿達夫 校長以身為穆斯林的背 景推薦說 明,居民紛紛拿出出生 證明為孩 子報名上學。 阿達莎佛 陀中學︵ ︶副 校長哈里莫 漢︵ ︶ 說,只有實際走進學生 的家庭, 才能體會到他們的困境 ;盼望外 界的援助也能真正走入 孩子的內 心,明瞭他們的苦,將 當地教育

尼泊爾、印度 慈濟推動教育大事記 尼 泊 爾 中 國 大 陸 印 度 藍 毘 尼 加 德 滿 都 菩 提 迦 耶 150 公里 013 2023.8 ‧2022.10.13 啟動藍毘尼學校勘查,規畫短期希望工程 ‧2022.12.15~2023.01.24 藍毘尼校園3梯次發放,共28所學校、11,263人次受惠 ‧2022.12.15 進班帶動靜思語及人文教育,深耕藍毘尼10所學校 ‧2022.12.25 展開4梯次種子老師培訓,近200位教育工作者出席 ‧2023.1 推動零輟學計畫,23所學校參與,中輟生返校人數增加 ‧2023.2.20 尼泊爾慈濟教師聯誼會於藍毘尼成立,7月中旬統計有15位校長、 老師加入 ‧2023.2.24 拜訪尼泊爾迦毘羅衛市6所學校 ‧2023.3.8 第三次校長聯誼會,藍毘尼市7成公立學校校長或代表出席 ‧2023.3.13 拜訪印度菩提迦耶7所學校 ‧2023.4 參與藍毘尼5所學校入村招生行動 ‧2023.5.25 藍毘尼第一屆職訓課程縫紉班結業,第一個社區縫紉組啟動 ‧2023.5.30 印度慈濟教師聯誼會於菩提迦耶成立,4位老師加入 ‧2023.6 邀約師長、居民參加社區讀書會,首場於藍毘尼拉克西米布爾村舉辦 迦 毘 羅 衛 慈濟

014 Sh i vshankar Yadav ○ Phulkumar i ○ —— Bodh Gaya 帶向更好的未來。 家長能轉念,改變下一代 今年二 十五歲 的席夫 山卡 ︵ ︶,二 一九年在 阿達莎佛 陀中學修 完 十二年級就沒繼續升學 ,他想去 報考大學工程系,但因 為家庭經 濟不允許,所以停學在家 務農。 讀完九年級、十八 歲的芙肯 瑪里︵ ︶由於﹁家裏 需要幫手,而且一個人 到外地上 學會不安全﹂等因素輟 學,她為 此哭了好幾天。 當前來家訪的志工 詢問她: ﹁願意繼續升學嗎?﹂ 她馬上點 頭。身旁的媽媽出聲阻 止,表示 要準備讓她嫁人了,但 芙肯瑪里 很堅持地說:﹁我要讀 書。﹂之 前失去升學的機會,這 次要牢牢 抓住。 ﹁在尼泊爾,每三 位學生只 有一位完成十二年級, 這是很低 的比例;我們深感不捨 ,很想幫 忙。﹂馬來西亞慈濟志 工蘇祈逢 在與藍毘尼二十多所學 校師長聚 會,推動零輟學計畫時 ,誠懇地 說出慈濟希望把失 的 孩子一一 找回學校,﹁如有因為 貧窮或有 家人生病,導致孩子無 法上學的 家庭,請把名單交給我 們,慈濟 將提供適當的補助或交 通工具等 協助,克服就學困難。﹂ 慈濟志工團隊二 二二年四 月起駐守藍毘尼,十二 月展開助 學、學用品發放、補助 營養午餐 及巴士交 通等行動 。蘇祈逢 說 明,已有二十三所學校 加入零輟 學計畫,占當地公立學 校七成; 慈濟並資 助多所學 校水泵等 設 備,解決飲水安全及供 水問題, 並持續推 動洗手等 衛生教育 。 ﹁發放物資只是短期, 人文素養 需要長期 培育。﹂ 今年七月 統 計,當地 志工已與 十所學校 合 作,每週入校一次,推 動靜思語 教學與生活教育。 尋佛陀足跡,跨國到印度 慈濟把在佛陀出生 地藍毘尼 耕耘的經 驗,於今 年二月擴 展 到佛陀成道地 印度菩提迦耶 ︵ ︶。﹁當地很多兒 童因賤民身分淪為乞丐 流浪街 頭,比尼泊爾的孩子更 辛苦。﹂ 蘇祈逢說明,三月中旬 起志工團 隊駐守菩提迦耶,進入牧羊女村、 思龍加村關懷,在這最 底層的兩 個賤民村,慈善與教育並 行。 教育打開人們的眼 界,帶動 觀念的轉變,也才能翻 轉家庭經 濟。蘇祈逢說,志工團 隊牢牢記 住上人的叮嚀,雖然面 對語言的 不同、氣 候的挑戰 及文化的 差 異,讓志工屢屢面對考 驗,不過 去年至今所接觸的學校 ,已能看 到翻轉的面貌。環境雖 困難,但 要把握付出的因緣,﹁ 在這麼乾 燥龜裂的 土地上, 有雨水、 法 水的滋潤 ,就能看 到人間的 希 望!﹂

015 2023.8 慈濟 女孩放學後仍努力溫書。農務、家 務需要人手 ,跨村升學 的交通困 難,藍毘尼教育長路種種問題待克 服,但這是翻轉孩子命運的希望 (上圖攝影/楊文輝 下圖攝影/ 李麗心)

尼 泊爾一般學校上課時間是 上 午十點開始。在藍毘尼花 園 園區北側的悉達多小學 ,早上校 門還沒開,卻有一群孩 子守在校 門口等著,有些身材瘦 小的甚至 從門下縫隙迫不及待鑽進去。 校門開了,學生進 教室放下 書包,開始打掃環境 還有些人 結伴到操場上撿垃圾。 小小的校 園乾淨整齊 但在去年 之前並不 是這樣的。 二 二二年八月慈濟志 工初 訪時,校園雜草叢生, 教室窗戶 破損,在寒冷冬天,校 方只能掛 上編織袋抵擋冷風。孩 子輟學率 高達五成 ,師資不 足、設備 簡 陋,種種挑戰讓校長阿 達夫有心 無力。 十個月以來,慈濟 志工除了 前來修繕教室、發放文 具物資, 並教孩子洗手、用餐衛 生、打理 自己,善用遊戲讓孩子 體會靜思 語好話。科學與數學 師阿傑在 悉達多小學執 四個多 月來,察 覺學生的改變,﹁以前 孩子髒兮 兮的模樣,現在看不到了 。﹂ 囿於師資缺乏,悉 達多小學 只開班到五年級;慈濟 協助增聘 兩位老師,四月開始的 新學年因 此增設了六年級,孩子 不需要轉 校,輟學的機會也減低 了。學生 增多,廚房改成課室 校工就在 教室後面準備午餐。 下午,天空烏雲密 布,校長 讓學生提早半小時下課 ;他站在 校門口,孩子一個一個 舉起手來 和他擊掌:﹁ ﹂ 阿達夫校長號召許 多學校加 入慈濟的零輟學計畫, 甚至慎重 地穿起 教師聯誼會 的制服, 與志工同行家訪。志工 曾問阿達 夫,為什麼這麼相信慈 濟人?他 撰文 李麗心(馬來西亞慈濟志工) 悉達多小學的一天 學生儀容不整,他主動整理; 學生的鉛筆斷了,他幫忙刨筆 每天放學,他站在門口和大家說再見…… 校長的愛,學生感受到了, 迫不及待每一天學習的開始! 基礎教育 ○ Bye bye ! 016 ‧

017 2023.8 San j ana Suni ta 慈濟 說他從來沒想過,為什 麼會有一 群新加坡、馬來西亞人 ,可以放 下家庭和事業,自己出 錢飛到尼 泊爾,來學校見他 然 後在學校 的操場撿垃圾。﹁很多 宗教信徒 做好事,卻沒有真正身 體力行。 慈濟志工給予的身教, 比得到黃 金更有價值。﹂ 學校風氣改變了, 阿達夫不 再用打罵教育,而是以 愛來對待 學生;充滿教育熱忱的 他,自我 推薦成為藍毘尼 師工 會主席, 希望帶動 更多學校 改善教育 困 境。 珊嘉納︵ ︶是悉達 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 父親一個 月前去馬 來西亞打 工了,媽 媽 桑妮塔︵ ︶對她的改變讚 歎有加。﹁以前放學回 家,書包 亂放就開始玩娃娃。現 在會整理 好自己的東西,也會主 動溫習功 課,和弟弟不會吵架了。 ﹂ ﹁志工進校以後, 女兒開始 會與我分享,要愛護 、照顧 衛生、面帶微笑等。﹂ 桑妮塔最 開心的是,女兒將學習 到的新觀 念落實在 活中。 桑妮塔說,珊嘉納 不願意缺 席每天的課程,因為校 長說去學 校是為了做一個更好的 人。志工 問珊嘉納 :﹁為什 麼喜歡去 學 校?﹂﹁ 因為校長 和老師變 好 了,他們不會打罵我們 ,沒有大 聲講話;同學還會相互 分享借用 文具。﹂ 桑妮塔對悉達多小 學充滿期 望:﹁我幫不到女兒的 未來,唯 有教育才能讓她達到夢 想。希望 學校能開辦到十二年級 ,村裏的 孩子就都可以安心就學 ,不需要 因為交通問題而輟學了。 ﹂ 悉達多小學的學生每天到校, 主動開始打掃教室;人文教育 不在課本裏,在日日的潛移默 化中。 (攝影/楊文輝)

六 月下旬,菩提迦耶有些學 校 仍在放暑 假,但對 牧羊女 村佛陀教導寄宿學校來 說沒有假 期,以免校內收容的孤 兒和貧困 人家的小孩沒有去處。 這所位於批發市場 樓上的寄 宿學校,由 贊助,有十 個 班、十位 老師和二 百三十位 學 生。孩子的教室沒有課 桌椅,他 們坐著的木板是桌子也 是椅子, 更是晚上睡覺的床板。 沒有多餘的空間, 書包和簿 本放在床 板上,衣 服掛在牆 壁 上,床底 下的鐵盒 放著私人 物 品。天氣燠熱,只能靠 著電風扇 和窗外吹來的風帶來涼 意 志工 分組進入四年級和五年 級的班級 分享;四年級的靜思語 是﹁多做 多得,少做多失﹂,由 本土志工 用印地語教授,志工黃 嫊桃再從 旁輔助說 明;本土 志工迪帕 克 ︵ ︶幫五年級上 的靜思語為﹁用心聽、 用心看、 用心做,終身都受用﹂ ,則是上 次課程 深化。 班級裏有些孩子看 起來像是 中學生了,怎麼才念四 年級或五 年級呢?原來他們到了 九歲、十 歲才有機會入學。孩子 們專心聽 講,並用志工致贈的筆 和筆記本 作畫和抄靜思語。環境 很克難, 卻絲毫沒 有影響他 們的學習 態 度,也都各自 目標; 有人長大 以後想成為他們最常見 到的警察 或軍人,或是醫師、科 學家或工 程師。原訂三十分鐘的人文課程, 志工超時了,老師並沒 有不悅, 志工也把握機會多教一 點,希望 孩子內心的善種子能持續 萌發。 慈濟志 工固定 陪伴的 民營 學校,還 有由如心 法師︵ ︶護持的塞納尼學 校。三月第一次進行靜 思語教學 時,志工 發現學校 只有兩間 教 室,學生卻有二百一十 位,多數 人坐在教室外上課,甚 至直接在 大太陽底下學習。校長 拉姆吉後 來向政府申請鄰近的村 民活動中 心使用,那是一個四面 沒有牆的 建築,但學生不以為意 ,專注學 習;學校本身已二十多 年,屋頂 漏水嚴重,志工團隊協 助修繕 在今年雨季前改善校舍 環境的困 難。 撰文 朱秀蓮(臺北慈濟志工) 在菩提迦耶流傳靜思語 印度高溫炙熱,慈濟志工依舊巡迴菩提迦耶十一所 學校,分享淺顯易懂的靜思語; 與其說是教學,不如說是被師生用心學習的熱忱所 感動…… 人文教育 NGO Deepak Kumar Ve n . Rigzin Angmo 018 ‧

019 2023.8 慈濟 佛陀教導寄宿學校沒有課桌椅,孩 子們坐著的 木板,是桌 子也是椅 子,更是晚上睡覺的床板,衣服就 掛在教室牆上(下圖);志工用活 潑的方式 讓孩子更加容易明白每 句靜思好話的意義(上圖)。 (攝影/葉晉宏)

我 很喜歡來這裏上課,剛開始 我連裁縫剪刀也不會用 現 在都會了!﹂以前阿妮 塔不曾想 過學縫紉,因為十 六歲就奉父母 之命結婚,婚後孩子相繼出生,每 天忙家務事,哪來時間學功夫? 二 二二年十月十七日 ,慈 濟在藍毘尼會所為婦女 開辦職訓 縫紉班,參加職訓的婦女大多來自 會所一公里外的村子,因為沒有巴 士,家裏也沒有腳踏車,步行來上 課常會遲到,學員們卻不曾缺課。 經歷了半年的課程,第一屆 縫紉 班在今年五月二十五日結 業。 結業典禮前一個月 ,慈濟志 工邀請學 員縫製自 己的畢業 作 品;原本沉默寡言的學 員們,聽 說慈濟要出資買布讓她 們縫製服 裝,大家難以置信,接 著熱絡討 論,上網 找出她們 最喜歡的 款 式,最後 決定縫製 淺綠色的 套 裝,並且興致勃勃地解 說這是現 在最受歡迎的﹁雨傘裝 ﹂,如果 穿著在村里走動,說不 定就可以 收到訂單。 然而,學得一技之 長畢業, 也得有生財器具才能謀 生。學員 們的家境不佳,居住空 間是否適 合安放縫紉機更是問題 。不能讓 學員畢業即失業,志工 家訪逐戶 評估,找到做為社區縫 紉車間的 空間,集中擺放縫紉機 ,讓她們 有謀生工具。在學員畢 業當天, 第一個社區縫紉車間同時 啟用! 學員索妮穿著自己 做的衣服 開心地說,﹁很感恩老 師無私傳 授剪裁和縫紉技巧,還 有感謝慈 濟基金會 給我們免 費學習的 機 會。﹂另一位學員索娃 感動地分 享,﹁在這之前我們什 麼都不會 做,只能待在家,現在 可以縫製 衣服,甚至有機會賺錢自 立。﹂ ﹁因為學會裁縫改 變了我的 人生,至 今已不需 要向家裏 伸 手要錢。 ﹂縫紉班 普珈︵ ︶老師說, 縫紉技術可 以一生受用,也希望將 自己的經 歷與更多女性分享 經由慈濟媒合,多 位職訓班 學員六月 加入公益 組織﹁健 康 ﹂的布衛生棉 計畫,產製成 品取得收入, 產品交由健康 包裝設計,推廣到市場 上,也將 送進學校輔助衛教宣導。 撰文 杜蕙希、李麗心、王慈惟、沈雅慧(慈濟志工) 一技在身 姊妹們縫出夢想 慈濟開辦職訓縫紉班,讓社區婦女擁有可以帶著走 的好手藝;沒有能力購置縫紉機或找不到訂單, 志工也設法找尋代工商機,有收入就能改變家境, 家境穩定,孩子就 上學! 職能教育 「 ○ P u j a Khadka 360 360 020 ‧

021 2023.8 RajKumar 慈濟 慈濟在藍毘尼會所開設縫紉班,結 業學員穿著自己設計及縫製的作品 畢業(下圖攝影/攸尼斯)。多位 學員六月進一步學習製作布衛生棉 (上圖攝影/ ),裁縫專 長讓她們能補貼家用。

距 離藍毘尼約二十七公 里的迦 毘羅衛, 是悉達多 太子離 家前曾居住二十九年的 釋迦族國 都。兩千五百多年後, 我們走進 僅剩磚牆基座的皇宮遺 址,從西 門慢慢地走到東門,內 心平靜, 彷彿穿越到佛陀時代, 猶如穿著 現代服裝走入了二千五 百多年前 淨飯王的皇宮。 可是只要腳步一踏 出東門, 走在鄉間氛圍立即改變 。我們看 到在樹下 、在石頭 上打坐的 孩 子,他們是為了要乞得 遊客的施 捨而學著盤腿閉目。 我們快速往前走, 孩子們又 飛快跑到 更遠的前 方,再坐 下 來,看看是否有機會獲 得遊客的 同情。 我們什麼都沒有做 ,也沒有 掏出腰包的零錢,結果 走在最後 方的師姊被孩子投擲了 破爛的芒 果。 幾天過後,我們在 藍毘尼馬 杜巴尼學前教育中心, 也看到一 批孩子閉目打坐,他們 是為能吸 收老師教導的課程而靜心 。 馬杜巴尼學前教育 中心,是 新冠疫情後獲得慈濟援 助,順利 恢復上課的學習中心之 一,主要 招收四歲到六歲的孩童 ,為清貧 家庭子弟能接受啟蒙教 育、培育 良好習慣而開辦。由於 資金不足 而營運困難,二 二二年慈濟人 抵達藍毘尼之後 見其 教育方式 與慈濟人文教育吻合, 給予支援 和協助。 兩地孩子,同樣打 坐,讓我 們有不少感慨,教育的 落實何其 重要;志工團隊陳濟連 醫師向上 人報告所 見所聞, 上人開示 : ﹁唯有教育能翻轉當地。 ﹂ 在藍毘尼,許多家 戶都擁有 田地,而每一戶人家 從祖輩手上 傳得的土地也不大,有些則向人租 地耕種;農忙期聘請不了幫手,孩 子們不得不缺課 到田裏 幫忙。 進行輟學生家訪時 ,有時候 會覺得心 裏空得說 不清楚。 孩 撰文 王慈惟(馬來西亞慈濟志工) 牽起孩子往前跑 到輟學生家中訪視,還有送文具進校園,讓我們了 解當地習慣後調整慈善行動, 「親子運動會」因此誕生,很多孩 對我們說,這 是他們第一次牽著父母的手、一起往前跑, 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為孩子拚出了能量…… 長住他鄉 ○ 022 ‧

023 2023.8 慈濟 子的眼神述說著內心的 抱負,母 親坐在地上用餐,父親 忙著家裏 的活,全程將近半小時的 家訪過 程,父母 連我們是 誰也都不 過 問。 大家拿著學校提供 寫滿輟學 生名字的字條 一戶一 戶去勸導 孩子上課。從家訪的數 據看到, 受教率偏低的情況,不 完全因為 缺乏教育資源,更大的 阻力是來 自家庭。 插秧與收 割時,學 校 的孩子總是會減半,肚 子還沒吃 飽,如何去上學?在尼 泊爾,這 是很現實的問題。 去年十二月,為期 一個月的 慈濟發放在藍毘尼二十 八所學校 陸續開展,超過一萬一 千位學子 在寒冬中接過了毛衣、 簿本、字 典、書包和皮鞋。文具 發放打開 了慈濟進入校園的大門 ,也為我 們帶來思維的改變。 孩子們把書包放在 矮桌上, 把簿本放在書包上寫字 ;教室內 沒有椅子,孩子們席地 而坐。我 們提起了應該要有課桌 椅,本地 志工釋迦采潔師姊告知 ,這是當 地的習慣,孩子們還太 小,坐在 地上就不會被桌角給磕到 。 融入當地,並不是 將自己的 想法套用在當地人身上 ,也要謹 慎考量他們的需要以及 固有的習 慣,調整最合適的方法 和力度 才能完好地落實援助行 動。也因 此,文具發放的重點不 是給予, 而是為人文教育打開一道 門。 發放後的第一項行 動,即是 ﹁親子運 動會﹂, 志工先後 在 二十三所學校帶動舉辦 ;很多孩 子對我們說,這是他們 第一次牽 著父母的手、一起往前 跑,很多 父母是第一次為孩子而 拚出了能 量。 從文具發放開始與 孩子們親 近,透過親子運動會拉 近了親子 關係,加上老師們的教 學體驗, 在慈濟人的帶動下,讓 善意流轉 的能量在藍毘尼的校園 循環,萌 生希望。 慈濟志工在藍毘尼多校帶動親子運 動會,在同心協力的競賽中,拉近 家長與孩子的關係。 (相片提供/藍毘尼慈濟志工)

其 實我從來沒有想到會來藍毘 尼長住。 高度發達、步調 緊張、事事講求效率的 新加坡, 來到節奏緩慢悠閒的尼 泊爾,無 論居住環境、飲食習慣 ,都是全 新的體驗,一切也要重新調整。 正如俗語﹁山不轉 路轉,路 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很多 時候要改變環境、改變 周遭的人 事物很難,唯有自己先 ,心 態改正了,大環境就能改 變。 有些時 候,我 們會以 新加 坡、馬來西亞的價值觀 、處事態 度來處理事情,覺得樣 樣不合己 意,不免埋怨和難以理 解。如果 不以同理心,站在對方 的立場去 看問題,煩惱依舊存在。 尼泊爾是內陸國家 ,沒有港 口,運輸不便,資本家 不會來這 裏投資。人民淳樸善良 ,也很少 跟外面世界接觸;百姓 所受的教 育不高,無法引進科技 工業,大 部分人口務農。 開車行駛在路上, 遇到的不 是﹁路霸﹂而是﹁牛霸 ﹂,牛群 霸占了馬路;還要放慢 車速,按 響喇叭,牛群才慢條斯 理走到路 邊。 家訪時,我們彎身 進入低矮 的茅草屋,簡陋住處四 面透風, 下雨時會漏水;人和牲 畜共處一 室,以牛糞抹地。使我 想到,若 是每一代人以五十年計 算,從佛 陀時代到如今,經過五 十代,困 苦的生活彷彿不曾改善。 我的五個好因緣 為什麼要來藍毘尼 ?要從二 二二年五月的一個週末 說起。 那一天慈濟新加坡分會 執行長劉 瑞士約了副執行長邱建 義和我相 談,說明上人心心念念 要回饋佛 陀的出生地,翻轉貧苦 眾生,將 正信、正念的佛法興顯 在佛教發 源地。他問我們,是否 有意願到 藍毘尼付出? 當有人這樣問您, 相信大家 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和理 由。我直 接的感覺是﹁一大事因 緣﹂,這 一生中沒 做過什麼大 事,知道 撰文 吳南凱(新加坡慈濟志工) 我的一大事因緣 我這一生沒有做過什麼大事,知道上人有願未了, 身為弟子就應該圓師父的願,做師父想做的事。 現在遇到好因緣,就要把握,讓生命不空過。 長住他鄉 ○ 024 ‧

025 2023.8 慈濟 上人有願未了,身為弟 子就應該 圓師父的願,做師父想 做的事。 現在遇到好因緣,就要 把握,讓 生命不空過。 去年七月來到藍毘 尼後,才 發現不是每個人想要來 就能來, 還要具備五個條件才能過 關: 一、要有時間:有 工作或要 養家糊口的人,請長假難 。 二、要有餘錢:因 為慈濟人 做慈濟事如國際賑災、 發放或義 診,行程都是自費。 三、要有健康的身 體:必須 忍受攝氏三十八至四十 度以上的 高溫,和冬天極冷的天氣 。 四、要有家人的祝 福:如果 家人不贊同,能去也不能 久留。 五、要 有大願 力:發 心立 志工以藍毘尼為據點,至鄰近 的迦毘羅衛市鄉間訪視,當地 貧富不一,許多住戶蓋有石磚 屋,但家無長物。 (攝影/李國香)

026 願,為苦難眾生付出。 兩千五百多年前, 佛陀來人 間是一大事因緣,欲令 眾生開示 悟入佛之知見。有時在 想,佛陀 在涅槃前有沒有遺憾? 佛陀當年 離家修行 ,就是要 找尋解脫 之 道,要拔除眾生苦,度 化眾生。 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 ,眾生的 苦還沒有解除,不只身 苦 心靈 也苦。 上人來 人間也 是一大 事因 緣,教導人人行菩薩道 ,做利益 人間的事。從一九六六 年一位默 默無名的比丘尼在花蓮 創辦﹁佛 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到現在慈 善足跡已走過一百二十 八個國家 地區,聞聲救苦,原來 上人就是 在履行佛陀未了的心願。 我們來 人間也 是一大 事因 緣,能得人身,有緣加 入慈濟, 行菩薩道 ,把正信 的佛法帶 到 世界各個角落,帶回佛 陀的出生 地。弘法利生 是我們 佛弟子 使命。

027 2023.8 慈濟 感恩生在新加坡 距離首都加德滿都 兩百五十 公里的藍毘尼,地處尼 泊爾、印 度交界。當年佛陀誕生 地遺址, 被保存在藍毘尼花園園 區的摩耶 夫人寺,是很多佛教信 徒和遊客 必來朝聖的地方。 晨昏空檔時,我會 到摩耶夫 人寺附近散步,靜心養 性。平時 在新加坡生活節奏很快 ,根本沒 有時間讓心靈沉澱,在 這裏每天 只做慈濟事,所以有時 間能跟自 己內心對話。 做為一位人文真善 美志工, 很多時候要親自參與及 見證,寫 下感人的故事,錄下影 像,製作 成影視新聞,讓人物活 躍在螢幕 上。做為筆耕者,每天 都要寫日 誌,把志工在藍毘尼的 足跡記錄 下來。這裏天天都有感 人的故事 發生,也有感人的菩薩身 影。 有一位婦女每天在 摩耶夫人 寺附近乞討,我經常遇 見她,跟 她打招呼,她開始時總 是向我行 乞,後來知道我不會給 她錢,我 們反而是 關心行乞 者中一位 男 士,他因一場意外一眼 失明,淪 為乞丐。 後來,她的鄰居向 我們提報 她需要幫助,於是慈善 團隊前去 探訪,發現這位乞婦左 手前臂生 來就殘缺,丈夫和大兒 子幾年前 往生;她跟二十歲的小 兒子相依 為命,不 幸的是小 兒子患有 先 天性心臟疾病,無錢就 醫,鄰居 雖然出力相助,苦於大 家都是窮 人,無法籌集足夠費用 到 醫院 去醫治。 這位乞婦說到傷心 事哭泣起 來,志工發現她家中米 缸已空, 於是趕緊買些米糧再送 過去,乞 新加坡慈濟志 工吳南凱(右 一)長期駐守尼泊爾,也感恩 自己能把握好因緣付出。 (攝影/李國香)

028 婦感動流涕,志工上前 擁抱她、 安慰她。有人真正關心 ,她的眼 神似乎看到希望;我們 轉請醫療 團隊再跟進,深入關懷。 志工也感動滿滿, 體會到生 在新加坡做訪視是很幸 福的,政 府照顧著 每一位國 人,生活 無 慮。跟這世界上很多貧 困地區相 較,一是應有盡有,一 是求天天 不應、求地地不靈。 體會有福要造福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 一所政府 小學。去年十二月嚴冬 ,慈濟在 二十幾所學校發放物資 。氣溫很 低,志工們都穿上厚厚 的夾克保 暖,卻看 到一位小 女生全身 發 抖,志工上前去撫摸她 的手,發 現衣服竟是溼的!趕緊 把將要發 放的禦寒衣服讓她換上 ,把她緊 緊抱在懷裏。 第二天家訪時,才 知道這位 女孩的父母已經往生, 由祖父祖 母帶大;但祖父母也已 年邁,一 切家務都由這位十二歲 的女孩挑 起。志工先前百般不解 ,為何媽 媽給她穿溼衣服,此刻 禁心生 懺悔。 小女孩說,因為校 長說有團 體要來送禮物,必須穿 戴整齊的 校服,她只有一件校服 ,但洗過 還未乾,就這樣穿上 冒著冷冽 寒風趕去學校。 志工很不捨,幾天 後的一個 清晨,在她上學前送來 米糧,也 帶了手套給她和祖母戴 上 志工 心疼地說,十二歲的小 孩在星馬 一帶,都是掌上明珠, 父母親都 會疼惜有加啊! 這裏的 孩子從 小就是 土裏 生、泥裏長,很小年紀 就要幫忙 媽媽照顧幼小的弟妹。 有一戶家 庭, 生下 兒三天 後就到田 裏收割麥子,三天大的 嬰兒留在 家裏給哥哥、姊姊照顧。 能夠出生在星馬、 臺灣,是 前輩子修的福。 善種子一生無量 尼泊爾 專案團 隊由馬 來西 亞、新加坡志工組成, 加上當地 志工,每天分頭訪視、 發放、拜 訪政府與地方單位洽談 合作等。 在藍毘尼做人文真善美 ,一 人無法顧及多地,必須 靠彼此幫 助,拍照片、寫紀錄, 放在共享 平臺,再從平臺裏擷取 新聞。每 天都要傳日誌回臺灣, 有文字有 照片為證,才是報真導正 。 其實做 人文志 工是有 壓力 的,白天隨團隊出外訪視,時常到 傍晚才結束。晚餐後開始寫日誌, 有時身心疲困,寫不出來;又或是 要經過反思、沉澱,才能 下筆。 我們是上人的手和 腳、眼和 耳,走在前線,把看到 、聽到、 做到的事向上人報告, 再請示上 人該如何做。如今,在 當地已有 義診中心、職訓班,零 輟學計畫 也推展到二十三所學校 ,本地培 訓志工已有一百多人。

029 2023.8 慈濟 每天路過藍毘尼花 園園區, 會看到一 棵芒果樹 ,生得很 茂 盛,它是從一顆種子生 起,經過 幾年長成大樹;再看看 樹上長滿 茂密的花,慢慢結成一 粒粒的小 芒果,再過一些時日, 累累果實 又有種子,這樣繁衍復 又生,生 生不息。 譬如善與愛的種子 在藍毘尼 播種,一為無量,無量 為一。一 心一志,將愛傳出去 就能讓尼 泊爾亮起來。我想起上 人曾說, 人生如同 學佛,若 選擇了一 條 路,不論是快或慢 只 要是正確 的方向 繼續向前走就對 了。 占地近八平方公里的藍毘尼花 園園區由中央 運河貫穿,廣 闊園區有各國建立的寺廟,兩 千五百多年前是悉達多太子誕 生的所在; 外民家傳統生 活又是另一番景象。 (攝影/陳濟連)

030 ‧ ‧ │ 老得很健康 撰文 陳素蘭(臺中慈濟志工) 攝影 黃筱哲 先生走了,女兒各有家庭,我有師姊作伴做慈濟事,很感恩! 自幼貧困一直在工作,耳鳴職業病也跟著我,和平相處就好。 我負責關懷獨居長輩,我這個年紀還行動自如 能做是福。 忘了我也是獨居 臺中市 王陳春枝

RkJQdWJsaXNoZXIy MTI1Mjcw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