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707期

慈濟月刊 不是難民 慈濟 巷弄長照站+社區環保站 超高齡生活動起來 舊物尋寶 惜福屋的環保美學 Tzu Chi Monthly DS Gs 707 2025年10月1日出刊 舊物尋寶惜福屋的環保美學 護大地 手

攝影/黃筱哲 恆持善道,覺悟有情 見苦知福,勤耘心田, 步步踏實,付出無求; 增長智慧,弘揚美善, 恆持善道,覺悟有情。 ‧ 證嚴上人 靜思晨語 攝影 蔡中欽 靜 思 人 文 虔 誠 發 行 面裡 慈濟月刊 不是難民 慈濟 巷弄長照站+社區環保站 超高齡生活動起來 舊物尋寶 惜福屋的環保美學

1 2025.10 CI A ○ SDGs health promotion 兩個月前﹁衲履足跡﹂專欄有 一篇談及 環境問題 ,上人 說,大地生產萬物,蘊 含製造生 活用品的原料,供應人 們安然生 活,人們不應該製造問 題、也不 能製造破壞,更要用感 恩心保護 大地環境,﹁感恩大地 ,就要愛 物、惜物,﹃一見有情 ﹄,看到 就會珍惜。﹂ ︽慈濟︾月刊兩位 記者本期 採訪了位 於臺北都 會區的慈 濟 ﹁惜福屋﹂ ──就是指環保回收 或民眾捐贈衣物、書籍 及生活用 品等,在經過志工整理 、分類、 陳列,提供民眾選用, 或是轉贈 給非營利機構或弱勢家庭 。 在許多慈濟環保教 育站都有 這樣的空間,但由於﹁ 進貨﹂無 法預期、﹁出貨﹂也是 隨緣,往 往給人有堆積和凌亂之 聯想;然 而在經過設計師巧手與 整理師指 導,慈濟 中山八德 惜福屋可 說 面目一新,空間的﹁親 近感﹂倍 增,提升人們使用二手 物品的意 願,儼然成為社區﹁循 環經濟﹂ 的示範場所。 生活用品在經過環 保站而再 生,延續了物命;整理 這些物品 的環保志工,惜福同時 修福,在 付出中也提升自己生 的 價值。 隨著少子化與高齡 化趨勢, 慈濟高齡志工占比頗高 其中環 保志工六十五歲以上者 逾七成。 他們數十年來如一日地 在環保站 活動,讓遍布全臺一萬 一千多處 的環保站或環保點本身 ,成為社 區長照功能場所,可說 是能有效 減緩老化及失 的免費長 照。 根據美國中 情局︵ ︶今 年公布二 二四年全球生育率, 在二百二十七個國家地 區中,臺 灣排名倒數第一。另一 方面,臺 灣高齡人口比例從百分 之十四邁 入今年的百分之二十, 前後竟只 花了七年,老化速度堪 稱世界第 一。﹁少生﹂與﹁快老 ﹂,讓已 進入超高 齡社會的 臺灣長照 需 求,急速浮上臺面。 一如本期﹁ 慈濟 系列 報導﹂中 大林慈濟醫 院老人醫 學科張舜欽醫師所言, ﹁衰弱不 是正常的老化﹂、﹁失 能比共病 更容易影響長者 ,也 就是說, 長輩難免 有慢性病 ,但比較 起 來,失能、失智的問題更 大。 健康促進︵ ︶ 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 延緩長輩 的失能、失智 ──這也是慈濟在 全臺一百二十五個社區 關懷據點 所努力的 方向,透 過體適能 訓 練、認知刺激、心靈支 持及環保 桌遊等活 動,讓不 可避免的 老 化,老得更健康! 愛物惜物,一見有情 副總編輯 編 者 的話

2 Tzu Chi Monthly ‧ 11259 8 02-28989994 e-mail [email protected] ── ── 【慈濟月刊 歡迎投稿】投稿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 號 慈濟月刊編輯部 傳真電話︰ ︰ 心 靈交流道 農曆七月原是吉祥月 盛夏陽光 炙熱,騎樓下擺出 長桌,桌上放滿各式零食、罐頭、 臉盆、毛巾⋯⋯人們持香祭拜﹁好 兄弟﹂,恐懼、不安或是討好 的 心思,隨著手中那炷香 的一縷縷 白煙上升、釋放。烈日 下,金紙 爐火焰熊熊,炙熱浪潮不斷翻湧, 整條街似乎被烤得通紅。 小時候,我一年中 最害怕的 就是農曆七月,悶熱的夏日晚上, 蜷縮在被子裏不敢露 出頭和腳, 深怕半夜會有﹁鬼﹂來咬腳趾頭; 儘管全身大汗淋漓, 難以呼吸, 卻也只敢拉開被子的 一角,吸幾 口外面的空氣。 就這麼夜夜膽顫心 驚地熬了 一個月,直到鬼門關那 天才如釋 重負。長大 了,我有因緣接觸正 信的佛教,才明白原來 農曆七月 並不是﹁鬼月﹂,而是 佛教中的 ﹁歡喜月、吉祥月、孝親月﹂。 佛陀時代結夏安 居,印度夏 季炎熱,蟲蛇出沒,為 避免踩傷 生靈,僧眾於農曆四月 十五起閉 關三個月,專心聞法修 行;七月 十五解夏圓滿之日,稱為﹁佛 歡 喜日﹂。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 以神通觀見母親因生前 造惡業而 墮入餓鬼道,受盡痛苦 ;佛陀指 示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盂 蘭盆節供 養十方僧眾,以此功德救度母親。 因此,農曆七月也代表著孝親月。 慈濟多年來推動﹁正信普度﹂ 的觀念,期盼社會轉迷 信為正信 不燒紙錢、不殺生, 齋戒護 生才是真正的普度。各 地慈濟會 所邀約鄰里民眾用虔 誠一念心, 以蔬食獻供祈福,讓大 眾感受充 滿祥和氣氛的吉祥月。 上人曾經詮釋普度﹁救倒懸﹂ 之真義 給予貧寒、飢餓的人 溫飽,即如解救被綁縛 倒吊的迫 切之苦。為了個人求福 保平安而 殺害生靈作祭祀,反添 業障;唯 有造福才能得福 以福 氣推開邪 氣。 鬼門開或關,其實 在於自己 的心。世間鬼就躲在 人心,神佛 菩薩同樣從心而生。﹁疑神疑鬼, 是自心開鬼門;心正 信正,則邪 魔不侵﹂是我接觸正信 佛教後的 體悟。如今,農曆七月在我心中, 不再是陰森恐怖的鬼 月,而是充 滿善念的吉祥月。 想起小時候躲在棉 被裏滿頭 大汗的自己,我忍不 住莞爾。當 年的恐懼如今看來,不 過是無知 的陰影;當恐懼被理 解取代,當 迷信轉為正信,心中 有光,哪裏 還有鬼影? 新竹 懿旖

3 2025.10 ‧ ── 佛法甘露清涼心地 八月三十一日下 午,我參加 慈濟在彰化埤頭區舉辦 的七月吉 祥月活動。不知是否佛 菩薩要考 驗大家的道心,冷氣竟 然在這一 刻﹁罷工﹂。六百二十 三人齊聚 在館內,紛紛拿起手帕 擦汗,或 是揮舞扇子搧去熱氣。 體感的高 溫雖然難耐,法語卻如 甘露灑在 心田,讓人漸漸地沉靜。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經藏演繹的師兄師姊們 音聲如鐘 不斷在我耳邊迴盪,如 此震撼又 攝心,讓我一次又一次 地拂拭汗 水與淚水。 今年吉祥月活動加 入年輕人 的團隊,由慈二代示範 ﹁勇健梵 唄﹂,輕鬆活潑地帶領 著大家以 身口意領 會︽無量義 經 德行 品︾的意涵。緊接著, 大螢幕播 放七月丹娜絲颱風重創 中南部的 影片,那一切仍歷歷在 目,住在 彰化的我感觸更深;慈 濟人在風 雨泥濘中努力幫受災 民眾清理, 希望讓大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藉著七 月吉祥 月祈福 活動 ﹁說我所做,做我所說 ﹂,讓大 眾更了解慈濟;也期盼 大眾能破 除迷信,齋戒、護生,讓 人心淨 化、社會祥和。 彰化 劉曉芬 輔具保養出任務 在慈濟關山環保輔 具平臺值 班時,我接到一通電話 ,話筒那 端的黃女 士焦慮地 說:﹁我的 輪椅因為長期使用,坐 墊已經腐 蝕破損,好怕洗澡時輪 椅突然坍 塌⋯⋯﹂ 她打算從成功鎮搭 乘公車到 玉里,再轉火車至慈濟 關山輔具 平臺維修。想到她行動 不便,還 要長途奔波,我實在難 以放心, 於是耐心溝通,請她答 應讓我隔 天一早到她家維修。 我不只把輪椅維修 材料與工 具搬上車,還多帶了一 臺輪式便 盆沐浴椅,驅車直奔一 個多小時 車程外的成功鎮三仙 里,遠遠就 看見黃女士倚門等待。 這臺陪伴她多年 的輪椅,螺 絲已鏽蝕、結構斷裂; 在更換零 件、除鏽上油的同時, 她也和我 分享她的人生 三十多年前的 一場車禍,導致脊椎受 損,四肢 逐漸萎縮,但她沒有被 病痛與挫 折擊倒,反而堅定、樂 觀、積極 參與各項活動,也以自 身經驗鼓 勵著身障朋友,並從對 方的故事 中汲取力量。 從這當中我體會 到:﹁黃女 士行動或許受限,但對 生命的熱 愛跟執 著,從未 受限。﹂當 輪 椅保養完成,她臉上的 笑容,是 輔具志工們最溫暖、最 珍貴的回 報;也讓我明白,比起 修好一臺 輔具,更重要的是以一 顆誠懇的 心,陪伴他們走過生活 的困頓與 不安。 臺東 黎恆義

4 Tzu Chi Monthly ——— ——— ‧ SDGs ——— ‧ ‧ ——— ‧ ‧ ——— ‧ ‧ ——— ‧ ——— ‧ ‧ ——— ‧ ‧ ——— ‧ 40 54 52 50 20 28 24 8 6 1 10 42 慈濟臺北市中山八德惜福屋空間改造,結合環保永續概念與新時代審美標準, 鼓勵民眾選用二手物品,惜福愛物。(攝影/蕭耀華) Tzu Chi Monthly Tzu Chi Monthly 舊物新潮 慈濟莫三比克馬普托會所二○二四年成立職訓班, 焙坊。歷經一年學習,評量出席率、技能成績與志 分的一百一十八位學員獲得結業證書;莫三比克志 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執行長共享這一刻的喜悅。 (撰文/張美齡 攝影/詹進 一年有成 職訓結業 DS Gs 707 2025年10月1日出刊 2 0 2 5 1 0 0 1 7 0 7 舊物尋寶惜福屋的環保美學 護大地 手 10-cover.indd 1 ○ 10 1 ISSUE 707 中華郵政臺北誌字第886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1967年7月創刊‧2025年10月1日出版 第707期 發行人/釋證嚴 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 合心精進長/姚仁祿 平面內容創作中心主責長/王志宏 副總編輯/呂祥芳 編輯/李秀玲、葉又華、蔡嘉琪 採訪召集人/李委煌 撰述/葉子豪、周傳斌 攝影召集人/蕭耀華 攝影副召集人/黃筱哲 攝影/顏霖沼 美術指導/邱宇陞 美術設計/歐陽琬茹 數位主編/楊舜斌 數位編輯/黃若欣 感謝 新豪華製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免費製版 插畫繪者/黃逸樵 溫牧、蘇芳霈 校對志工/林美枝、張素卿、陳輝明 印刷廠/中華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編輯部/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8號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期刊部 Printed in Taiwan 電話:(02)28989000 傳真:(02)28989994 讀者索閱電話:(02)28989000轉1165 傳真:(02)28989966 編者的話 愛物惜物,一見有情 無盡藏 心存感恩 時時歡喜 證嚴上人 慈濟誌 天下事 整理 編輯部 慈濟 巷弄長照站+社區環保站 超高齡生活動起來 撰文 葉子豪 攝影 蕭耀華 老而不衰 鍛鍊五大力 口述 張舜欽 整理 葉子豪 慈善臺灣 丹娜絲風災 屋頂修繕收工 感恩專業工班與小工們! 整理 編輯部 即景 集錦 撰文 人文真善美志工 慈善臺灣 救拔貧與病 分秒必達 撰文 方奇輝 攝影 楊秋燕 手護大地 舊物新潮 臺北中山八德惜福屋空間改造 撰文 周傳斌 攝影 蕭耀華 專訪設計師李政宜 展現無法量化的情感與智慧 專訪整理師楊雅琪 不囤積、不浪費 收納術 手護大地 馬來西亞 綠色行動體驗展 守護明日地球 即刻行動! 撰文 江欣燕、賴韶璋、陳庥禎、陳曉燕 陳思妤、謝蕙仙、林愛明、蔡美清 目錄 慈濟月刊 不是難民 慈濟 巷弄長照站+社區環保站 超高齡生活動起來 舊物新潮 臺北中山八德惜福屋空間改造 二 二五年

回歸竹筒歲月 富有愛心店 麻坡最美街景 撰文 楊春燕 慈善全球 天空王國賴索托 瑪潔拉塔 家在河彼岸 撰文 許斐莉 攝影 林岱融 訪視藍毘尼 卡毘塔的廚房 撰文 王慈惟 攝影 桑托斯 印度菩提迦耶 行記 走在佛陀指引的道路上 撰文 袁淑珍 攝影 鄭信義 職能培訓 第一次創業就成功 撰文 李美慧、袁淑珍 醫療補助 女孩卸下肩頭重擔 撰文 李美慧、王承瑄 自助人助 甘滿季打工記 撰文 袁淑珍、李美慧、林靜君、朱秀蓮 聞思修 三訪菩提迦耶 撰文 李良實 生命的禮物 一個外科醫師的學與覺 口述 鍾秉儒 整理·陳麗君、文翊樺 親師生坦白話 為誰讓座 撰文 李秋月 插畫·鍾庭嘉 百川歸海 科班與創思 撰文 林美容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撰文 釋德 【從改變自己開始】對家人真誠的愛,也要用溫柔的言語表達。 【做事也要做人】心寬念純,就沒有是非。 說話婉轉一點、態度柔和一點, 好事就成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66 103 78 72 94 100 98 102 90 86 82 1. 掃描左方QRcode 數位閱讀《慈濟》月刊 2. 《慈濟》月刊免費贈閱 歡迎到各地慈濟會所取閱 3. 如需定期郵寄到府 酌收 1年份郵資NT$165元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專案捐款 安美計畫 長者關懷、教育扶助、翻轉非洲、全球難民關懷、 愛在佛陀故鄉、敘利亞難民學童慈善教育支援計畫等 ▎一般捐款 慈善:臺灣慈善、國際慈善、大愛共善 救拔苦難 醫療: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 教育:慈濟學校財團法人 人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贊助人文志業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 名: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請指定用途: 1. 隨喜助印《慈濟》月刊或《檀施文庫》 2. 每月捐助 100 元(一年 1200 元)以上,加 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每兩個月可獲贈一 本《檀施文庫》出版品 3. 參加「大愛之友」贊助大愛電視 慈濟基金會誠摯邀您加入慈濟會員 您的捐助,照亮他的未來,定期定額或單筆隨喜,共造福緣 慈濟月刊 取閱方式

6 Tzu Chi Monthly ○ 無盡藏 慈濟將近六十 年了,還年 輕 的人不知道 前的社 會生態;和這個時代 相比,簡單 來說,過去苦多樂少, 現在是樂 多苦少。但是現代的人 因為在幸 福中,天天都很快樂, 反而不知 道快樂的滋味,比較容易喊苦。 臺灣過去雖然辛 苦,但努力 建設,現在很富足,人 人也有機 會上大學;這也可見 父母之愛, 寧可辛苦自己,也不要 讓孩子無 法受高等教育,所以人 生要懂得 感恩 ──對父母感恩、對 師長感 恩,對同學、同事感恩 。只要心 存感恩,才會時時快樂 ;假如不 懂得感恩, 那就是看 這個不如 意、看那個不歡喜,無論是聽話、 說話,﹁我都不歡喜, 聽了都很 不好聽。﹂總感覺事事都是逆緣, 與人很難 相處,這樣 人生就是 苦。 有父母的養育和 支持,成就 學業,最重要的是自己 要精進; 能夠精進的人,也是因 為他有感 恩心,知道父母的辛苦 ;要回報 父母恩,就是順父母意 ,認真讀 書,這就是最好的回饋。 慈濟人關懷新芽 學子,看到 孩子們聽話,把握因緣 、時間精 進,也是對他們最好的 報答。他 們花自己 的時間,還 要自掏腰 包,這分大 愛最可貴 的就是無 私,真誠付出無所求, 當孩子們 心存感恩 時時歡喜 心存感恩,才會時時快樂; 假如不懂得感恩,看這個不如意、看那個不歡喜, 感覺事事都是逆緣 與人難相處,這樣的人生會很 辛苦。 證嚴上人 主講 編輯部整理 黃逸樵繪圖 二 二五年九月六日 中區新芽育成學子溫馨座談開示 慈濟大專青年全球人文教育交流溫馨座談開示

7 2025.10 用功有成就,他們也會 很歡喜; 這分歡喜,就是他們不 顧一切、 再辛苦也要去做的一 股動力。這 是父母心,也是佛心、菩薩心。 年輕人如果只追 求享樂,不 知道苦難人的生活,未 來的社會 會很危險。希望臺灣平 安,就要 讓人人知道人間疾苦, 知道自己 有福還要 造福;天 天懷抱感 恩 心,回報社會人群。 一、二十年前,馬 來西亞慈 濟人和我分享,提到沙 巴的無國 籍村,居民沒有身分, 就住在水 面上的高 腳木屋,破 舊搖搖欲 墜,不只是環境髒亂, 也是黑暗 的危險區,外人不太敢 進去;即 使出生在當地也沒有 戶籍,孩子 要受教育很困難,幾代 人都是這 樣生活。 很感恩當地的慈 濟人,盡心 力不斷地進去互動,剛 開始走在 高腳屋之間,木板破破 爛爛,很 擔憂、很害怕,現在看 來比較自 在了。不放棄總會有希 望,力量 雖然微薄,無法讓當地 人全面受 惠,但這幾年也看到孩 子們能夠 來到慈濟的學習中心 上課,有制 服、有鞋子穿,一回比 一回感覺 到愈有信心。 這個地方要建設是沒 有辦法,但一步一步來, 用心和家長溝通,讓孩子 有書可讀;如果只是去當 童工,未來就沒有改變生 活的機會。想幫助他們的 家庭,總是要讓孩子們更 上一層樓。 沒有國籍,不知道來 處也沒有居處,沒有未來 的人生很苦。能夠接受教 育,對這群孩子們來說是 很幸福的,也是唯一的希 望。期待去過那裏關懷的 慈青們,回來要與 多分 享,這也是教育社會的題 材。 充實自己的能量,累 積點滴愛心,關懷更多國 際苦難人;在臺灣的偏 鄉或大街 小巷,孤老無依、貧病 殘疾的人 很辛苦,這也是平常就 可以去付 出的。請大家把握時間 ,精進不 停滯!

10 Tzu Chi Monthly ○ ○ ○○ ○ 2.0 A B C ○ S D G s 合適的工作 及經濟成長 消除貧窮 良好健康 與福祉 + ‧ ‧ 臺灣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階段,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 比超過百分之二十,但 這還不是 臺灣最﹁老﹂的時候。 從國家發展委員會 發布的人 口推估資 料來看, 二 三九年 時,臺灣老年人口比例 就會突破 三成,二 五九年超過四成。加 上當前青壯年人口不婚 不生比例 高,未來步入老 將面 臨無家庭 照顧者可依靠的難題。 為了照顧好現在的 長輩與未 來的高齡人口,政府二 七年 展開︽長期照顧十年計 畫︾,並 於二 一七年推出﹁長照 ﹂, 也就是現行的長照措施 。除了擴 大服務對象,把五十歲 以上失智 症患者、四十九歲以下 失能身心 障礙者等族群納入長照 範圍,更 重要的是建立 了﹁ 社區整 體照護模式﹂,把照護 資源分成 三級,從接受申請到提 供服務, 力求讓長 輩不用離 開熟悉的 環 境,就能獲得顧。 在將近二十年的施 行與推廣 下,﹁長 照﹂已經 成為常識 詞 彙,而長期從事慈善、 醫療志業 的慈濟 則是早在上世 紀六 年 代,就開始了﹁長照他 人﹂的志 業。 護理之家,復能為首要 ﹁慈濟第一個長照 的對象, 就是一九六六年時開案 的林曾老 太太。﹂慈濟長照推展 中心副總 涵蓋範 圍 巷弄長照站社區環保站 超高齡生活動起來 少子化和高齡化浪潮衝擊全球,臺灣也面臨照顧需求增加的高難度挑戰。 慈濟順應時勢設立護理之家、日照中心,把各級長照單位廣設在社區會所甚至是環保站, 幫助長輩維持生活功能,老得自在有尊嚴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良好健康與福祉」。 撰文 葉子豪(慈濟月刊撰述) 攝影 蕭耀華(慈濟月刊攝影)

11 2025.10 長照 ABC 一看就懂 衛福部以一鄉鎮設一個A級單 位,一個國中學區設一個B級單 位,三個村或里設一個C級單位 接聽長照專線1966, 評估需求,安排服務 日照、復健、護理 之家、喘息服務 共餐、運動、活 動,預防失能 A B C 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 複合型服務中心 巷弄長照站 多處慈濟會所 因應社會趨勢 設置長照據點 ,長輩走進臺 中東大靜思堂 跟隨教練做中 等強度運動、「養肌金」。 (攝影/劉淑華)

12 Tzu Chi Monthly ─ B ○ 2 . 0 ○ 召莊淑婷細說從頭,當 年八十多 歲的林曾老太太孤寡無 依,無法 自理生活,食衣住行到 最後的喪 葬都是慈濟照顧;訪視 關懷、陪 同就醫,早年慈濟人所 做的慈善 工作,許多就如同現在 長照服務 的內容。 及至醫 療志業 啟動後 ,機 構型的 長照服 務逐漸 開展。 一九九八年六月,花蓮 慈濟醫院 附設﹁日間照護暨護理 之家 輕 安居﹂正式啟業,是慈 濟第一個 以機構形 式提供長 照服務的 單 位,按照現行法規定 義屬於 級 單位。二 一四年並在臺中市潭 子區成立具有住宿功能 的﹁臺中 慈濟護理之家﹂。 ﹁老人家因為臥床 進來,我 們要把他照顧到更好, 讓他能走 著出去;坐著輪椅進來 的長輩, 起碼每天 讓他能夠 站立幾個 小 時,希望有一天可以回 家與家人 共享天倫。﹂ 莊淑婷說明,不同 於傳統護 理之家、安養院讓老人 家住到終 老的做法,慈濟的護理 之家致力 於恢復受照顧者的身心 功能,把 ﹁回家﹂ 視為最高 的理想和 目 標。長者出院返家前 醫護和志 工也會進行家訪,協助 改善居家 環境設施,擬定在宅照 顧計畫, 讓環境更適於長者回 ,家人能 夠接手陪伴。在吞嚥訓 練、肌力 訓練、移除管路訓練等 多重健康 促進措施的加持下,接 受服務長 者們的﹁ 返家率﹂ 高達百分 之 五十到六十。 因應社會所需,住 宿型機構 不可或缺,但要照顧更 多長者, 就要廣設深入社區的長 照據點。 政府推動長 照 措施後,慈 濟 基金會也在二 一八年成立﹁長 照推展中心﹂,在各縣 市推動設 立各級長照單位。 日照中心,上課求進步 臺中清水靜思堂前 綠蔭下, 老人家或拄助行器或坐 輪椅,行 動間有照服員在旁照顧 。﹁換你 來剪!﹂照服員陳碧玉 把剪刀遞 給一位男性學員,讓他 藉由採收 左手香做 復健。這 位年齡未 滿 七十的男士,是慈濟清 水日照中 心三十多 位學員中 最年輕的 一 位,因為中風而偏癱; 出院後來 到靜思堂,參與日照中 心每日的 課程與活 動,身體 狀況改善 不 少。 採收的左手香枝葉 ,飄散出 清新香味,慈濟清水綜 合長照機 構主任呂怡靜笑說,大 家原本不 知道左手香是一種藥草 直到參 加日間照護的老人家提 點才曉得 它有妙用,如今工作人 員與學員 會定期採收,做成香膏 義賣與眾 志工在委託慈 濟經營的臺中 市立仁愛長照 機構,與年齡 相仿的長者們 互動,實踐了 「長照他人而 不被人長照」 的理想老年。 (攝影/張麗雲)

13 2025.10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生產者與老年人口比例 1名老年人口的青壯年支持人數一路下滑 未來青壯年人口負擔持續加重 2024年 2030年 2050年 2070年 3.6名 2.7名 1.4名 1名

14 Tzu Chi Monthly A B C 結緣。 位於臺 中海線 的清水 靜思 堂,是 全臺十 五處同 時設有 三級長照單位的 慈濟會所 之一。在 這裏,每 逢週一到 週 五,都有長者來﹁上課﹂ 。 ﹁如果天氣晴朗, 我們會讓 他們曬太陽走路,他們 也喜歡坐 在戶外。﹂呂怡靜主任 表示,陪 伴老人的 照服員要 保持高度 警 覺,因為日間照護中心 的長輩身 體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失能, 需要仰賴柺杖、助行器 乃至輪椅 等輔具,用餐時也要注 意是否吞 嚥困難,同仁們必須多 一分用心 與細心才能為人信 。 七十四歲的紀女士 ,雙膝退 化動過手術,兒女平常 不是上班 就是要帶小孩,於是每 週一到五 早上,就 開車載她 到清水靜 思 堂,讓她 跟著年齡 相仿的﹁ 同 學﹂參加活動,大約下 午三、四 點再接回家。對於慈濟 的長照服 務,紀女士相當滿意; 貢獻良能

15 2025.10 ○ 的照服員、居服員、志 工,則有 許多是志願﹁長照別人﹂ 的人。 ﹁上人鼓勵我們要 長照別人 不要被人長照,這句話 讓我深深 地感動,我想我的身體 還可以, 還能陪伴 老人家, 就去做長 照 了。﹂照服員陳碧玉回 想入行之 前,自己已經退休一段 時日,全 心投入慈濟做志工。二 一八年 清水靜思堂設立長照據 點,需要 居服員、照服員等專業 人力,於 是報名參訓,學習照顧 老人家的 基本技能,比如上下床 、餵食、 灌食等。 照顧長 者不光 需要專 業技 能,更重要是一分心。 除了陳碧 玉,許多在地的慈濟志 工,也參 加照服員或居服員培訓 ,學成後 有人固定在靜思堂效力 ,有人跑 外勤提供居家服務;資 深志工王 衍基時常陪同居 做 家訪,有 時碰到案家情緒不穩就 要協助處 理。跟其 他法親一 樣,說起 長 照,他全力配合,﹁這 些老菩薩 剛來日照中心時精神大 多不好, 但在主任及同仁帶領下 ,現在都 變得很活 潑了。我 們看到很 感 動,所以一定要護持。﹂ 慈濟會所巷弄長照站 清水靜思堂裏,另 一處空間 照服員陪伴接受日間照護的長 者,瞻前顧後,隨時應對突發 狀況,這份工作經過專業訓練 方能勝任(右圖)。清水靜思 堂日照中心的學員熟練地採收 左手香(左圖),枝葉可萃取 熬製成膏,儘管產量不多, 卻在過程中活絡手腦獲得小 小的成就感。

16 Tzu Chi Monthly C B C 是巷弄長照站,氣氛比 起日照中 心要活絡 得多,學 員們行動 自 如,多能 走路、搭 車或騎車 前 來。八月暑假期間,一 位經營安 親班的慈濟志工,特地 把班上的 國小生帶過來,與阿公 阿嬤﹁老 幼共學﹂。 ﹁來,通通在自己 的位子坐 好!﹂照服員蔡翠珍忙 著維持秩 序,點心製作課程已近 尾聲,長 者及小朋 友們都吃 到了親手 製 作、內餡用淨斯穀粉製 成的夾心 餅乾。 ﹁有外面的團體進 來互動, 會特別開心,看到小朋 友就像自 己的孫子,那個感覺就 特別不一 樣。﹂蔡翠珍略說清 水靜思堂 級單位巷弄長照站的概 況,來到 這裏的長 者們有自 理生活的 能 力,年齡從七十多到九 十幾歲都 有,女性占了八成以上。 ﹁我的人生在這裏 變成彩色 的,大家都說我看起來 變年輕。 人若心情好、快樂,就 會顯得年 輕啊!﹂擔任﹁班長﹂ 的七十八 歲學員蔡秋霞回想,十 年前結束 小吃店生意正式退休後 ,有整整 兩年時間﹁宅﹂在家中 ,一直到 八年前,清水靜思堂開 設巷弄長 照站,她的晚年生活重 新亮麗起 來。 ﹁來到這裏有很多 同學,一 人說一句話就三十句了 ;我最喜 歡﹃禪繞畫﹄,畫那個 心情會很 開朗,水 墨畫我也 有興趣, 就 加減學啦 ,運動方 面我也很 喜 歡。﹂蔡秋霞說。 相較於日照中心、 安養院等 長照 級單位以照顧失能或 臥床 者為重點,數量最多、 分布最廣 的 級巷弄長照站,著重 在﹁預 防﹂,希望 者們在身 體健康或 處於﹁亞健康﹂狀態時 ,就到據 慈濟清水日照中心提供園藝、 音樂和運動等多元活動,讓長 輩們喜愛出門上課。

17 2025.10 GO ○ B M I 五全服務 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照顧 在地據點 48家居家機構、日照中心,125個社區據 點提供體適能訓練、認知刺激、心靈支持 養肌行動 18個據點推「愛GO力 養肌金」,帶長輩運 動強化肌力延緩退化 輔具共享 20個平臺、135個據點,環保輔具更容易 取得 智慧醫療 880健康管理照護APP上傳血壓、血糖、 血氧資料,89個健康照福小站測量生理數 據,遠端監測,預防急重症 慈濟長照資源在厝邊 慈濟長照推展中心 點參加活 動延緩退 化,以縮 短 ﹁不健康餘命﹂,減輕 家庭及社 會的長照負擔。 為了讓長者就近走 出家門增 加社會互動,慈濟長照 體系在全 臺設有一百二十五個社 區關懷據 點;這些場所位於住家 附近的慈 濟會所、環保站,同時 結合政府 推動的健檢 運動等預 防性的健 康促進措施;累積大數 據,還能 夠找出高風險族群,優 先介入協 助。 ﹁全臺一百多個社 區關懷據 點運作下來,我們發現 長輩肌肉 跟下肢肌耐力非常不足 ,因此今 年先挑選十八個據點做 肌少症的 普篩,展開﹃愛 力 養肌金﹄ 的行動。﹂慈濟長照推 展中心賴 珈文專員進一步說明, 這項為期 半年的活 動,從二 二五年三 月展開, 近六百位 長輩﹁養 肌 金﹂。 參與者先做前測, 記錄個人 體重、 值、體脂率、肌 肉 量與握力 等運動數 據,接著 在 關懷據點一週至少一堂 課跟著老 師做深蹲、抬腿 舉寶 特瓶啞鈴 等阻力訓練;運動結束 再飲用淨 斯豆漿粉沖泡的飲品, 補充蛋白 質,促進肌肉修復及生 長,﹁長 輩們可能沒有辦法像年 輕人,把 肌肉量快速增長起來, 但要儘量 維持原有的量。﹂ 長者學員們每週跟 著教練做 中等強度運動,每月並 固定測量 體重、肌肉量、握力等 數據;規 律運動半年後,多數老 人家感覺 體力有改善。 ﹁透過二十四週課 程介入加 上營養補充,可以看到 長輩們身 體功能有比較好一點, 有學員回 饋說,自己在走路、爬 樓梯、提 重物時,覺得比較輕鬆 。﹂賴珈 文補充道。

18 Tzu Chi Monthly ○ 其實慈濟已在長照 據點帶動 健身多年,熱心志工甚 至自費接 受運動訓練,再回到會 所、環保 站教導老人家,﹁我跟 環保志工 說,一週至少來練一次 ,對健康 是有好處的。﹂自費考 取健身教 練證照的志工董壽梅把 訓練內容 及強度,調整成適合高 齡人士的 狀態,鼓勵長者勤練。 預防失智,環保站有效 除了預防肌少症衍 生的身體 衰弱、失能,失智與憂 鬱也是老 年生活的重大隱患。慈 濟長照推 展中心整合慈善及醫療 團隊設立 長照據點,善用社區資 源,推動 預防、延緩失智的行動。 ﹁國家衛生研究院 統計,二 二四年臺灣失智人口三 十五萬 人,比例約占高齡長輩 的百分之 八。失智退化過程中, 有百分之 六十六的人會出現精神 行為的症 狀,如莫 名的焦慮 、恐慌、 憂 鬱。﹂臺北慈濟醫院老 年精神科 李嘉富主任,簡述了臺 灣長者罹 患失智症的概況。 目前失智症尚無法 治癒,但 值得慶幸的是,有百分 之四十五 的失智症病情是可以被 預防或延 緩的。﹁ 如果老人 家視力有 問 題、聽力不好,一定要 請他戴上 助聽器、眼鏡,讓他能 夠耳聰目 明,這樣才不會退化得 太快;透 過健康飲 食和規律 運動,把 體 重、血壓、血糖、血脂 四高降下 來,也可以減少百分之 十二的罹 患機率。﹂ 李嘉富提出幾項個 人可以做 到的預防失智訣竅,而 走出家門 發揮自身的良能,也是 防失智、 破除憂鬱的好辦法:﹁ 幾年前就 看到國健署的網站寫著 ,做環保 可以預防 、延緩失 智。所以 這 幾年來我把做環保設計 成﹃社會 處方﹄,內容包含運動 、認知促 進,然後運用在慈濟的據 點。﹂ 李嘉富觀察到,年 過七十的 慈濟環保 志工,許 多一樣有 血 壓、血糖、血脂異常, 慢性病纏 身的問題 ,但活力 遠比同齡 人 好。如果能夠藉由做環 保、服務 他人,做到保持運動 動腦、與 人互動這﹁三動﹂,就 能維持功 能自理生活。﹁不需要 花錢請人 看護,相當於每個月賺 三萬元以 上!﹂李嘉富笑著說: ﹁所以慈 濟的環保站可說是最好 的日照中 心。﹂ 促進健康,雖老但不衰 對應聯合國永續發 展目標, 良好的健康促進與長照 措施,不 僅能促進高齡者的健康 福祉,甚 至有助於消除因照護臥 病長者導 致的失業、貧窮,讓愈 來愈稀缺 的年輕人力可以投入經 濟成長。 而慈濟在全臺設置長照 據點、培 養社區志工專業能力, 持續投入 健康關懷行動,除了有 助於前述 目標之達成,也希望先 確保年長

19 2025.10 者能夠不失能,再發揮 自身良能 做出貢獻。 ﹁所以慈濟的長照 ,是長照 別人而不是被別人長照 ,志工們 沒有動用到社會資源, 而是對社 會有所付出。﹂慈濟基 金會執行 長顏博文重申道 展望未來,臺灣少 子化、人 口老化勢不可擋,但可 以透過健 康促進及適切的長照措 施,把高 齡變成﹁樂齡﹂,減緩 年長者衰 弱的速度,縮短生命中 失能的艱 困階段,在地安老。也 唯有及早 準備及早行動,方能讓 可預見的 未來﹁老而不 衰﹂。 (部分資料提 供/張麗雲) 長者專注分類 回收資源,每 個動作都在考 驗手眼協調, 加上常與人互 動,均能延緩 退化,環保站 也因此被譽為 最好的日照中心。 (攝影/黃筱哲)

20 Tzu Chi Monthly ‧ ‧ S D G s Roc kwood 合適的工作 及經濟成長 消除貧窮 良好健康 與福祉 口述 張舜欽(大林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整理 葉子豪(慈濟月刊撰述) 老而不衰 鍛鍊五大力 涵蓋範 圍 常說衰老,其實衰弱跟老化是不一樣的;當感覺動 作稍微變慢,有時不是老化而是衰弱。 避免從 弱掉到失能,就要把握黃金時間,鍛鍊活 力、飲食力、輸出力、好腦力及社會力。 今年世界壯年 運動會,高 齡 八十八歲的﹁噴射機阿嬤﹂ 林潘秀雲以二十七秒十 的成績, 勇奪八十五歲 上女子 一百公尺 短跑金牌 ,顛覆了 很多人以 為 ﹁老本來 就會衰弱 ﹂的錯誤 印 象。人們 常說衰老 、衰老, 其 實衰弱跟 老化是不 一樣的, 也 有人﹁老而不衰﹂, 像噴射機 阿嬤;還有英國女王伊 莉莎白二 世,享壽九十六歲的她 保持生活 功能直到最後,在往生 前三天還 接見新首相。這就是我 們最希望 的,生命的最後一段時 間,還能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一位阿 公患有六種癌症,可是 每次來看 診都是自己走進診間; 而另一位 阿嬤,雖然沒有慢性病 史,卻已 經嚴重衰弱、臥床兩年 了。誰活 得比較好? 義大利做過一項醫 學研究, 受測的八十歲以上長者 進行四年 追蹤,其 中沒有失 能且無共 病 者,存活率八成以上; 另一類是 失能又有共病,身體情況 最差。 另外兩類,一為有 共病但沒 有失能的長 接近無失 能、共病的人;失能而無共病者, 追蹤到第四年,存活率就 跟情況 最差的組別一樣,只剩三成。 換言之,失能比共 病更容易 影響長者的生活品質與 存活率。 當然把高血壓、糖尿病 等疾病控 制好也很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有 沒有把﹁功能﹂放在第一 優先? 當感覺動作稍微變 慢時,有 時候不是老化而是衰弱 ;從衰弱 到失能有 一段期間 是可以逆 轉 的,這段﹁黃金時間﹂很 重要。 根據加拿大 學者 等人發表的衰弱評估量 表,分數

21 2025.10 愈高、衰弱風險愈大。 處於前三 級都還不算 弱,如果 落到第四 級,雖然還不需要依賴 別人,可 是開始容易感到疲憊、 無力,走 路愈來愈 慢,這就 是﹁衰弱 前 期﹂。 如果你家的長輩, 原本可以 去大賣場買菜或參加聚 會,可是 最近開始不太出門,就 要注意他 是不是有輕度衰弱的問 題;若連 日常生活的洗澡、穿衣 都需要幫 忙,就差不多是第六等 級中度衰 弱,這時候就要很注意 保養了, 因為再掉下來, 是生 活完全無 法自理的第七級嚴重衰弱 。 我所服務的大林慈 濟醫院, 位於臺灣人口老化嚴重 前四名內 的嘉義、雲林、南投縣交 界處, 來院民眾多為老年病人 ;為了防 張舜欽專長老 年醫學,於院 內或社區在宅 診療時,深刻 體會「不失能 」對晚 生活 品質的重要。 (攝影/張菊芬)

22 Tzu Chi Monthly ── S D G s 治衰弱,老年醫學科團 隊腦力激 盪,簡化出一個口訣﹁ 呷老愛五 ︵有︶力﹂,意即老年人 除了疾 病控制之外,還要有五大 力:活 動力、飲食力、輸出力、好腦力及 社會力,才會有好的生活品質。 呷老愛五力 首先要注意的是活 動力。運 動是預防或改善衰弱, 維持活動 力最好的方法;其中最 有效的三 種運動,分別是肌力訓 練、有氧 運動以及平衡訓練。 長者首先要把肌力 練起來, 最簡單的就是﹁坐站﹂ 運動,可 以拿一張椅子,測驗自 己在十一 秒內能夠坐站幾次?還 有抬腳運 動,椅子坐一半,單腳 往前抬, 腳尖翹起 來,要感 覺到膝蓋 旁 的﹁股四頭肌﹂有在出 力,數到 十五秒再放下,換抬另 隻腳 連續做個十輪。 如果能照三餐 做,久而久之 就會發現腿愈來愈 有力,走路愈 來愈穩健。持續做肌力 訓練 同 時做騎腳踏車之類的平 衡運動或 有氧運動,能有效防止衰弱。 飲食力也很重要, 老人家要 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但 很多老人 家有吞嚥困難 問題, 這時可以 用唱歌、 吹樂器的 方式,來 訓 練、強化喉頭的肌肉。 我們甚至 會教老人家念日文五十 音,進行 嘴唇、上下顎及咽喉肌 肉的整合 運動。 再來講到輸出力, 也就是消 化排泄,我們提供長輩 促進排便 的衛教及膀胱訓練,並 減少不必 要的管路,維持正常排泄 功能。 當活動力、飲食力 、輸出力 三者都有了,接下來就 培養好腦 力。可以做﹁雙重注意 力刺激﹂ 的活動,用腦同時動手 、動腳, 訓練手眼協調,比如騎 腳踏車或 玩﹁打地鼠﹂遊戲,都 是很好的 腦力訓練;最後是社會 力,要多 笑、多出門與人互動。 這五大力環環相扣 ,我們對 於年長患者的診治也透 過這五大 力來評估與介入。這幾 年來跨團 隊合作, 從住院照 護到走入 社 區,關懷出院長者在家 狀況; 居家護理 師經由每 週定時的 訪 視,配合病人的需求給 予衛教, 輔助家人照顧的技巧, 改善老人 家衰弱、延緩失能。 我們時時相互 提醒,長者的 照護模式須以﹁功 能﹂為導向, 也將此觀念帶給長者 ,在老後歲 月維持功能,保有生活品質。 每個人都會老,但 不一定會 衰弱,我們要控制可以 控制的, 所以要養成好的生活習 慣。現在 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為 了未來的 自己,要擁有自主生活 的樂齡, 不需要靠其他人照顧, 就從日常 生活做起! 延伸閱讀 慈濟 系列報導

《慈濟》月刊 美善故事的心靈故鄉 有聲有影雲端交流 ● 中、英、日三份刊物一站盡覽 ● 圖文、影音、有聲書,讓您一次看到 ● 透過手機、平板、電腦舒適閱讀,隨時掌握慈濟脈動 ● 慈濟月刊 線上閱讀,請掃左側 QR code 手指輕輕一點,輕鬆分享美善故事,將感動化為實踐 Tzu Chi Monthly Tzu Chi Monthly 舊物新潮 慈濟莫三比克馬普托會所二○二四 焙坊。歷經一年學習,評量出席率 分的一百一十八位學員獲得結業證 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執行長共享喜 (撰文/張美 一年有成 職訓結業 DS Gs 707 2025年10月1日出刊 2 0 2 5 1 0 0 1 7 0 7 舊物尋寶惜福屋的環保美學 護大地 手 10-cover.indd 1 月號 10 慈濟月刊 不是難民 慈濟 巷弄長照站+社區環保站 超高齡生活動起來 舊物新潮 臺北中山八德惜福屋空間改造

24 Tzu Chi Monthly ○ ‧ 二 二五年第一個侵臺的 颱風 丹娜絲,七月六日罕 見地自 嘉義布袋登陸,颱風中 心登陸點 附近最大強陣風超過十 六級,重 創嘉義、臺南,超過一 萬七千戶 屋損,其中以屋頂掀開 的災情最 為廣泛,部分地區停電逾兩週。 ﹁七月七日第一次 進到災區 看到的災情,真是千斤 萬重,救 災不知道從何做起。﹂ 有近二十 年慈善訪視經驗的臺南 慈濟志工 賴秀鸞說,由於斷電造 成斷訊, 在拜訪區公所和里長時 感受到, 整理 編輯部 丹娜絲風災後,慈濟進行屋頂修繕的弱勢人家超過 百戶,每戶施工時間三到五天不等, 耗時耗力,更難找到能夠長時間傾全力的工程團隊 。十八家來自全臺的廠商響應號召而來, 志工搶著報名清除廢棄物、遞送建材,九月底宣布 完工! 感恩專業工班與小工們! 丹娜絲風災 屋頂修繕收工 慈善 臺灣

25 2025.10 第一線救災單位一時也 難以掌握 賑災資源與受 狀況, 這是異於 以往的情形。 臺南有三十七個行 政區,志 工根據訪 視普查和 核對市府 資 料,確認十九區受災, 從中又評 估出重中之重在七股區 ,必須立 刻安心家訪。﹁災後第 五天終於 取得七股頂山里受災名 單,老天 爺又給我們考驗,七月 十日起沿 海地區開始下大雨,我 們還是依 計畫進行家訪兩百戶, 致贈應急 金。當鄉親抱著我們哭 ,我們慶 幸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需要援助的嘉義和 臺南屋損 戶數非常多,而且都是 涉及高空 作業的屋頂修繕,慈濟 基金會媒 合邀集十八家專業廠商 進場,全 各區志工七月中旬起認養災區 修繕,高雄團隊七十人八月五 日來到臺南七股西寮,配合專 業工班上工。 (攝影/鍾文英)

26 Tzu Chi Monthly 臺包括北部、中部、臺 南、高雄 與屏東慈 濟團隊認 領不同區 域 同步進行,並開放各區 志工報名 擔任小工。賴秀鸞根據 元月後慈 濟在嘉南地震災區楠西 修繕的經 驗,啟動安平和仁德聯 區訪視團 隊,承擔工班陪伴與災 戶列冊關 懷追蹤,﹁工班修繕房 子,訪視 修繕人心。﹂ 不怕夜來風雨聲 高雄團隊認養臺南 七股區西 寮里三十六戶和頂山里 十二戶修 繕,七月中旬啟動,九 月六日最 後七戶驗收。慈濟高雄 災害應變 中心召集人潘機利說, 從發放熱 食、家訪 致贈安心 祝福禮到 房 屋修繕,不到兩個月內 要完成這 麼多的事情,相當不容 易。面對 到處缺工的狀況 很難 找到能夠 長時間傾全力 的專 業工程團 隊;志工們各自透過人 脈拜託廠 商來施工,從中更感受 到他們的 善心,都很願意延後其 他工程, 專心投入災區復建。 ﹁每一 戶工程 費用不 一, 二十萬、三十萬、四十 萬⋯⋯這 麼多錢,要不要修?上 人不捨受 災戶受苦,鼓勵我們不 要擔心費 用,儘快 讓每一戶 免於擔驚 受 怕。﹂潘機利說,有些 修繕戶原 本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不敢相信 會有團體願意無條件幫 忙;當志 工們與工班一戶戶完成 修繕 善 良的他們回過頭來像自 家長輩一 樣,噓寒問暖地關心著志 工們。 八月楊柳颱風快閃 過境、在 臺南出海,志工迅速 訪臺南將 軍區,關心九戶新作的 屋頂是否 穩固。歷經一夜風雨, 修繕戶吳 阿嬤絲毫 不擔心: ﹁昨天颱 風 天,我八點就睡 睡到早 上。﹂ 臺南修繕團隊總窗 口吳宏滎 說,北門距離臺南市區 三十八分 鐘車程 不算很遠,但 卻非常偏 僻和克難 ,﹁如果 我們沒有 走 進去,真 的不知道 誰能幫助 他 屋頂修繕完工後,志工前來臺 南將軍區關懷,受災戶表示終 於可以安心睡了。 (攝影/陳秋華)

27 2025.10 志工動員 ● 24,337人次 復原修繕 ● 提報會勘275戶 ● 評估修繕175戶 ● 施工驗收167戶 災戶關懷 ●訪視11,145戶次 ● 致贈應急金:2,626户 共2,670萬元 ● 致贈祝福禮:3,480份 ● 369戶列冊追蹤訪視 急難救助 ● 熱食提供20,862份 ● 環境清理87所校園 慈濟援助統計 (7月6日〜9月22日截稿統計) 們。﹂輕微失智、重聽 、視障的 郭阿嬤,與打零工的次 子同住, 以撿回收維生的長子住 在附近; 慈濟為郭阿 修繕屋頂 ,後續幾 次關懷, 發現他們 依舊家徒 四 壁,沒有餘力自行居家 修繕,於 是追加幫忙,在屋內修 繕隔間、 配置電線安裝電燈 募 集床鋪、 廚具、冰箱等家具家電送 來。 嘉南沿海鄉鎮人口 老化比例 高於全臺平均,極端氣 候下,長 者難以自力防災,需要 社區支持 系統。慈濟臺南災害應 變中心召 集人張文郎說明,慈濟 安心家訪 找出一百八十戶列冊追 蹤,其中 八十二戶是修繕戶,包 括七十一 戶獨老或兩老相依、十 一戶低收 或中低收入戶,社工與 訪視志工 已展開定期關懷。 丹娜絲登陸嘉義布 袋鎮,慈 濟嘉義災害應變中心召 集人吳漢 文表示,通訊和電力完 全中斷, 是此次救災最大挑戰; 想方設法 取得志工之間的聯繫, 才知道不 少法親受損嚴重,後續 也協助修 繕。 嘉義慈濟志工謝惠 芬長期投 入﹁安穩家園,美善社 區﹂居家 安全改善 計畫,和 里長常有 聯 絡,也因此能夠獲知受 災狀況、 及時援助。不少災戶屋 主高齡, 志工增設扶手、送來輔 具,確保 居家安全 ;還有些 不想離開 老 家、也不願意在修繕期 間接受慈 濟安排短期安置,志工 先協助覆 蓋屋頂帆布,工班並加 速趕工。 期間,慈 濟急難救 助隊並投 入 三百七十九人次協助。 嘉義縣六腳鄉七十 四歲的周 先生,九月十二日專程 帶著自己 種植的絲瓜來到花蓮靜 思精舍, 向上人表達心情,﹁災 後我去跟 親友借兩千元都借不到 ,真的很 著急,沒想到隔天慈濟 就送來一 萬元應 金。更讓我感 動的是上 人的慰問信,我聽志工 念出來, 覺得這是最珍貴的禮物。 ﹂ 他流著淚說:﹁上 人住在那 麼遠的地方,卻惦記著 我們;慈 濟幫我把房子修好了, 不然我一 個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 辦。想到 這裏,只有滿滿 感恩! ﹂ (感恩陳 秋華、吳 秀玲、洪 嘉霙、王 秀 芳、王惠香提供資料)

28 Tzu Chi Monthly ‧ ‧ 撰文 人文真善美志工 即景集錦

29 2025.10 ‧ ‧ 東方泛白,晨曦初露,當 第一縷陽光灑落在臺南 七股西寮的 青山漁港航道上,閃爍 的金光反射在七十六歲 的阿月阿嬤 臉上。雖因風災受 傷而步履蹣跚,但 她已一掃連月來的 陰霾, ﹁我今天要有新房子住了。﹂愉悅的心情讓她腳 步輕快起來。 來到里長協調讓 慈濟暫借的西寮 社區活動中心, 她拿起掃 把掃地、擦桌椅、 打掃廁所,無不仔 細,準備讓志工們 擁有一 個乾淨的使用環境。 阿月阿嬤婚後跟 著先生搬到西寮 養蚵,這是五十 年來首次 遇到的大風災,屋 瓦不翼而飛,雨水 宣洩而下,祖孫倆 忙著將 水舀出屋外。﹁我 們請人來估價,修 好至少要二十幾萬 。﹂阿 嬤聽到這個數字瞬 間慌了起來,她月 領八千一百元漁保 年金, ﹁不知道往後該怎麼辦? ﹂ 談起年輕時 ,阿嬤說自 己命苦,什 麼工都做, 挑鹽、挑 土、挑石子、削蔗 根,養活一家人; 現在老了身體不行 了,兒 子又因為工 傷,沒有固 定工作。一 直挺著腰桿 撐起這個家 的 她,瞬間像洩了氣的氣球 ,說著說著就哭了。 ﹁但還好有慈濟 。﹂她表示,里 長七月十五日告 訴她,慈 濟要來西寮幫忙修 房子,﹁我就每天 開始期待著。﹂從 來沒有 想要依靠誰 的阿嬤,覺 得慈濟就像 那支可以讓 她遮風擋雨 的 傘,讓她可以安心 倚靠;她也想做些 什麼,就從慈濟進 駐西寮 那一天開始幫忙清 掃,二十多天來都 沒有休息。她露出 燦爛笑 容再次說:﹁我有新厝可 以住了!﹂ 今天我有 新房子住了 撰文 陳詠芯 攝影 徐玉美

30 Tzu Chi Monthly ‧ ‧ 丹娜絲風災後五十天, 八月二十四日清晨八 點在嘉義縣布袋 鎮鎮北宮前,近百位 南投、臺中、彰化、 嘉義、高雄、屏 東志工齊聚,精神奕奕準備展開修繕。 丹娜絲從嘉義縣 布袋鎮登陸,這 一天南投志工工 作地 也 在布袋,第一戶三 合院左側已完工, 屋頂亮麗和門窗嶄 新,對 比出右側的殘破不 堪。六十三歲的屋 主因頸椎手術無力 修繕, 九十三歲的母親行 動不便;屋頂上, 專業工班小心翼翼 地拆除 舊瓦片,地面志工接力清 運碎瓦、抬烤漆板,加速 進度。 擔任南投災害應 變中心窗口的草 屯志工洪浚圭, 邀約同住 草屯的田宏富六度 投入災區服務;田 宏富開素食麵店, 邀請常 客、也是專業鐵皮 屋包商林鎮章投入 。六十多歲的林鎮 章身手 俐落,面對志工的 讚許,他謙虛地說 :﹁能付出就付出 ,大家 相互幫忙就對了!﹂ 埔里志工吳秋菊 身兼製麵與居家 清掃工作,卻總 能妥善安 排時間,三度來災 區服務;埔里志工 林素玉在群組中看 見徵求 人力訊息,第一時 間報名,她不顧慮 自身安適,更感動 團隊們 承受高溫的大無畏精神。 辛勤工作的背後 ,有布袋在地志 工的守護;他們 準備了清 涼飲品、西瓜與各 式點心,讓大家消 暑解渴、補充體力 。鄰居 蔡秀鸞女士熱心地 提供自家廁所供志 工使用:﹁很感恩 你們, 幫忙他們有遮風擋雨的房 子可以住。﹂ 齊聚颱風登陸地 撰文 施金魚 攝影 黃南暘

31 2025.10 ‧ ‧ 「 謝謝慈濟幫我處理房子,很歡喜、很 感動,清一清我就可以 住了。﹂八十五歲獨居的陳阿嬤, 是慈濟七月十九日在七 股區西寮里完成屋頂修繕的第一戶;但連帶 損壞的室內景況,年 邁的鄉親其實無力在短時間內復原。 抱著幫忙幫到底 的心情,五位志 工八月十五日再 度來訪 帶著推車與 掃把,合力 將近四坪左 右的室內破 損木板拆除 乾 淨。杜豐富 用鐵鎚敲碎 木板、林坤 成手拿十字 鎬用力扳開 木 頭、宋成文握住撬 棍對準木板撬破、 楊文吉拿著電鋸一 一切開 橫木,最後 再由林天鐘 將拆卸下來 的木板碎片 與木頭搬出 房 間;不到一小時完 工,而做這些粗活 的五個人,全都超 過花甲 之年。 第五次來到西寮 的楊文吉說:﹁ 能來幫他們修繕 房屋,表 示我們是很有福的 人。﹂七十歲的宋 成文患有僵直性脊 椎炎, 體力活難不倒他, 唯一感到困難的是 炎炎烈日,﹁太熱 了,有 點受不了⋯⋯﹂話 雖如此,宋成文還 是來了八次,只因 為一次 又一次看見受災居民的需 要。 林天鐘總戴著一 付閃閃發亮的七 彩墨鏡,在談到 受災鄉親 時,顯現出十足的 鐵漢柔情。﹁能幫 助到人就覺得很好 ,就像 我在社區訪視 樣 。在這裏看到他們 的苦,就很不捨, 將心比 心⋯⋯﹂林天鐘坦 言,災區老人家好 像自己家裏的長輩 ,當房 子修繕完成,他們綻放笑 容,﹁那是讓我最感動的 時候。﹂ 幫忙就幫到底 撰文 王瀅琇 攝影 鍾文英

RkJQdWJsaXNoZXIy MTI1MjcwMA==